相对论 | 寻“博”之风彩 当“博物”之人

2023年06月08日 16:33:20 | 来源:相城区融媒体中心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每年的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上一任“故宫看门人”单霁翔曾经说过,“故宫博物院要改变传统的传播方式,要学会运用多种方式来传播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让故宫文化遗产资源活起来。作为一个博物馆,最重要的,是要把你的文化资源真正地融入人们的生活”。让文物作品摆脱“曲高和寡”的标签,面向大众广为传播,博物馆成为当仁不让的载体。

  阅一地历史,在过去未来间领略丰厚底蕴内涵。1905年,中国第一座现代博物馆在南通问世,现在,越来越多的博物馆正悄然走进人们的生活中。作为联结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纽带,博物馆逐渐从“沉寂”走向“火热”。据国家文物局不完全统计,“五一”期间全国6000多家博物馆共接待游客超5000万人次,达历史同期最高水平,苏州博物馆等一级馆均达到游客接待上限。“博物馆热”的持续发酵升温,一方面充分体现了当代公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增加,人们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网红打卡”,更注重在观赏游览时提高自身内心世界的建设;另一方面彰显了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深刻认同与高度自信,对于历史、文物的兴趣愈发凸显,加速推动我国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强国目标迈进的步伐。

  览一方水土,在人文生境中感受古韵文化之美。不同于人们印象中“造型朴素、陈列单调、配套简单”的传统博物馆模式,如今的博物馆主动识变应变求变,在展览模式、宣传方式等方面推陈出新,大展“十八般武艺”,用心讲好文博故事。今年春节期间,苏州各大博物馆推出AR逛展、文创年货节等活动,更有苏州博物馆与拙政园联手打造“拙政问雅·夜苏博”开启美妙的博物馆奇妙夜,带给观众惊艳新奇的体验;河南博物院推出的“考古盲盒”活动“打破”了游客与文物之间的玻璃,让游客在实践中感悟考古魅力、文博魅力;《国家宝藏》《我在故宫修文物》等节目的走红以及苏博、南博文创周边的火热,唤起了人们对文博的热情,不断开拓文博知识传播的新渠道,为博物馆与公众“牵线搭桥”,让博物馆被贴上“丰富多彩”“好玩有趣”“文化嘉年华”等新标签。

  品一味风物,在人间烟火下体味传统民俗风尚。“博物馆热”持续不减,博物馆的质量及其蕴含文化的深度、厚度、广度逐渐引起公众的关注。各地深入挖掘本地域文化特色,兼顾物质非物质要素,打造“博物馆式”鲜明城市名片,推动形成“游一馆知一城”“游一馆识一物”的良好局面。随着《非遗里的中国》江苏篇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的播出,苏绣等苏州非遗技艺成功火热出圈,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丝绸博物馆、御窑金砖博物馆等成为了“人从众”旅游模式下的旅游新宠。苏州除了打造一批非遗旅游产品、演艺作品和体验基地,还在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场馆里设立非遗体验区,建立非遗传习所……多视角地演绎苏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开展非遗保护、传播、交流工作提供重要平台。

  “博物馆的价值不在于拥有什么,而在于做了什么。”博物馆正朝着“座座有特色、时时有新意”的方向蓬勃发展,让广大群众感受博物馆的奇妙和力量,争当“博物”之人。(相城经开区  陆晨艳)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