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荔枝网评:巩固“绿进沙退”成果 努力创造防沙治沙新奇迹

2023年06月08日 10:25:10 | 来源:荔枝新闻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特约评论员/艾佩韦

图源:新华社

  近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考察,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勇担使命、不畏艰辛、久久为功,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把祖国北疆这道万里绿色屏障构筑得更加牢固,在建设美丽中国上取得更大成就。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共同家园,荒漠化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性重大生态问题。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土地荒漠化不仅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更对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构成挑战。“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长期以来,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荒漠化防治工作,在百废待兴、风蚀沙埋中拉开防沙治沙的帷幕,在爬坡过坎、质效提升中扭转“沙进人退”的窘境。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累计完成防沙治沙任务2.82亿亩,全国沙化土地面积减少6490多万亩,一半以上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了保护生态与改善民生的良性循环。

  “行百里者半九十”,防沙治沙工作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当前,虽然我国荒漠化、沙化土地治理呈现出“整体好转、改善加速”的良好态势,但沙化土地面积大、分布广、程度重、治理难的基本面尚未根本改变,荒漠化防治和防沙治沙工作形势依然严峻。据监测,全国现有沙化土地168.78万平方公里(25.82亿亩),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7.58%,分布于30个省(区、市,下同)920个县(旗、市、区),影响近4亿人口的生产生活,严重影响国家生态安全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充分认识防沙治沙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反复性和不确定性,进一步提高站位,增强使命感和紧迫感,在巩固成果、久久为功上持续发力,是持续巩固“绿进沙退”的防治成果的必然要求。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防沙治沙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荒漠生态系统本身就具有自我修复能力,只要始终遵循自然规律,实行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宜荒则荒、宜沙则沙,就能有效防止土地荒漠化。实行沙化土地分类保护,对原生沙漠、戈壁等自然遗迹减少干预、强化保护,将连片沙化土地有计划地划定为封禁保护区,将生态功能重要、生态系统脆弱、自然生态保护空缺的区域纳入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将沙区符合条件的森林、草原纳入生态保护补偿范围,分层分类织密保护网,促进植被休养生息,从源头上有效控制土地沙化。

  系统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巩固防沙治沙成果的有效路径。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扎实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优化农林牧土地利用结构,全力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科尔沁、浑善达克两大沙地歼灭战,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坚决保护好来之不易的草原、森林。统筹区域联防联治,打破行政区域界限,深化点面结合,下好“一盘棋”,实行沙漠边缘和腹地、上风口和下风口、沙源区和路径区统筹谋划,筑牢生态防护网络。统筹国内外交流合作,支持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荒漠化防治,引领各国开展政策对话和信息共享,共同应对沙尘灾害天气,携手守护人类家园。

  防沙治沙,不仅为了生存,更为了发展。从河北塞罕坝到山西右玉,从内蒙古库布其到新疆柯柯牙,当地群众之所以几十年如一日坚持防沙治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找到了摆脱贫困的出路看到了生态富民的希望。坚持适度利用,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适度有序、因地制宜构建种养加、产供销、农文旅一体化的现代沙区特色产业体系,精准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协同发展,把更多生态成果转化为发展成效,不断增加农牧民收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持续巩固“绿进沙退”成果,必将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在建设美丽中国上取得更大成就。(艾佩韦)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