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庙会,是我国特有的集吃喝玩乐于一体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也是中华大地为老百姓点染着斑斓色彩的一只万花筒。
日前,淮安市盱眙县官滩镇甘泉山庙会暨第五届民俗文化节在一片喝彩中落下帷幕,舞龙舞狮、花船驴灯、渔鼓舞、踩高跷等非遗民俗表演、琳琅满目的小吃、此起彼伏的叫卖、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遗迹……人间烟火聚拢此处,为期两天的庙会吸引来往人群两万有余。
坐落在盱眙县官滩镇西南部的甘泉山海拔60米,相传公元前206年,项王带兵征战,在此山休整时掘得一井,井水甘甜,绵延不绝。后宋代书画家米芾游览此地,饮井水以解渴,欣然题写“淮南第一泉”,故将此山称为“甘泉山”。都梁寺建于该山之巅,据今大约有100多年历史,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周边的游人、香客云集甘泉山都梁寺赶庙会,客流量高达十多万人次,车流量达万辆次以上。
专程从常州赶来的王先生说:“我老家就在官滩,每年农历四月初八都有很热闹的庙会,现在定居常州,好久没回来过,这次正好带着外地朋友身临其境感受一次非遗表演的魅力。”
悠扬婉转的乐曲声涤荡开来,踩着音符,沿着历史打卡区漫步,一路经过善道会盟、楚怀王都、禹王河、淮南第一泉、都尉治等历史古迹,走向都梁寺深处。只听得“咚咚锵”,锣鼓敲响,好戏开场,踩高跷的表演者身着戏装,脚绑长木跷,变身念念有词的唐僧、转着金箍棒的孙悟空,且歌且舞,不需吆喝便赚得满堂的掌声和叫好。古文献《山海经》中有关于“长股国”的记述:“长脚人负长臂入海中捕鱼也”,可知“长股国”与踩跷有关,指的是渔民们脚踩高跷下水捕鱼。渔鼓舞表演者头戴珍珠配花,身着红色缎面表演服,左手持鼓,右手击鼓,她们动作奔放、步法轻盈地模仿着捕鱼的摇曳姿态。相传渔鼓舞源于古代渔民祭祀请神之用,吁请水神,护佑苍生。千百年来,渔民们起舞请神、踩高跷捕鱼的民俗都被一一记录传承。
除了民俗表演,庙会现场更是商贾云集,生意红火。商业经营区烟火袅袅,各式各样的小吃、玩具和日用百货,农产品展示区的都管塘大米、小龙虾、新桥挂面、甘泉羊角蜜、甘泉蜂蜜、戚洼大米和王桥驴肉等特色农产品陈列展示等待被选购,“一站式”满足游客吃喝玩乐需求。本地居民刘先生表示:“每年我都会来赶庙会,看一看买一买,成了一种习惯。近几年没有办,总感觉少了点什么。今年规模这么大,这么热闹,让我更期待明年的庙会了,感觉生活更有盼头。”
低头人群熙攘,抬眼便是千年过往。千里淮河从西往东奔流,与洪泽湖相遇官滩,激起朵朵浪花。伫立甘泉山麓,俯瞰“千里长淮入大湖”的绵延。谁能想到,盱眙从这里起源。揆诸史料,在晚更新世(约12.6-1万年前)后期,今盱眙境内甘泉山附近已有先民活动,属淮夷,周朝时属古徐国势力范围。春秋早期,这里的文明已达相当高的程度,不仅建有城池,还有便捷的水陆交通,因此得名善道,又称善稻。既称“善道”,应是水陆通衢,交通发达,民众淳朴;又称“善稻”,可知田稻丰饶,是鱼米之乡。战国后期,善道归属楚国,发展为粗具规模的城市,改名盱台(音煦怡)邑。
奔流不息的淮河,默默不语的洪泽湖,繁茂秀丽的甘泉山无一不见证着这片土地上的昔日繁华,渔鼓舞、踩高跷、舞狮舞龙等非遗民俗表演更是穿越了千百年历史,连接着过去当下与未来,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瑰宝,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活化石。让民俗文化活起来,火起来,为乡村旅游注入生命力和烟火气,奏响乡村振兴崭新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