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快评 | 昆剧《瞿秋白》:传统与现代完美“交融”,让英雄精神历久弥新

2023年05月31日 11:25:04 | 来源:交汇点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5月29日下午,江苏大剧院,现场座无虚席,江苏新时代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巡演暨基层文艺院团优秀剧目展演的大幕正式开启。《瞿秋白》作为开幕演出率先亮相,该剧汇聚了五朵“梅花”的全明星超强阵容,星光熠熠,闪耀舞台,令现场观众忍不住地感慨:“满台‘梅花奖’,这阵容想不出圈都难啊。”

  这是江苏昆曲近三十年来创排的首部革命题材现代剧目,也是江苏昆曲历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剧目。5月21日,第31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揭晓,施夏明凭借该剧成功摘得梅花奖桂冠,成为了江苏戏剧界的第50朵“梅花”演员。

  载誉归来的《瞿秋白》,自然收获了更多关切的目光。今天的这场演出,是施夏明“摘梅”之后的首秀,两个小时的演出里,他全情投入,用细腻真挚的表演和不俗的唱功,将瞿秋白的人物形象立于舞台之上,也让更多的观众们走进昆曲的世界里,与革命先烈进行了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

  用昆曲形式演绎一个传统红色题材的作品,塑造历史上一个真实人物是极其困难的,无论对编剧、导演还是演员,都是巨大的挑战。但是,昆剧《瞿秋白》以其对革命精神充满诗意的传达,让传统韵味与现代价值完美交融,体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精神和现代审美理念。

  文学结构上,剧本基本遵循元杂剧古老的“四折一楔子”的体例,彰显出六百年昆曲的古典气韵。全剧分为《溯源》《秉志》《镌心》《取义》四折,每一折的“白昼”和“夜晚”两个篇章,虚实结合,从亲情、友情、爱情三个维度,深度剖析了瞿秋白生命最后时刻的内心世界,歌颂了他为理想而生、为信仰而死的崇高精神。

  昆剧《瞿秋白》对瞿秋白英雄精神的书写,并没有刻意拔高,而是以人性的真实表达,赋予了瞿秋白一个更加丰满立体的人物形象。在“白昼”篇章,瞿秋白对党忠诚,坚持斗争,无论是与宋希濂有来有往的交锋,还是对中统王杰夫的不卑不亢,都展现出一位共产党的坚持信仰、英勇不屈的铮铮风骨。“夜晚”的篇章,则深入刻画了瞿秋白不为外露的内心世界。生活中的他,是丈夫、儿子和挚友,具有一切普通人的情感波澜,他与至亲之娘、知己之友、挚爱之妻的三次诀别,写尽了瞿秋白作为一个普通人对生活的深情和对尘世的眷恋,最终,他将一切的情感都融入家国命运当中,令人钦佩,使人动容。

  “他是上天派来与瞿秋白相遇的。”著名导演张曼君曾经这样形容施夏明。昆曲小生行当的飘逸潇洒,与瞿秋白的气质不谋而合。可以说,舞台上的施夏明一亮相,观众心里的第一反应就是:对了!他就是瞿秋白,那个温润如玉、果敢坚韧的瞿秋白。

  昆曲表演讲究规范的程式,《瞿秋白》的题材却规定了舞台表演必然要冲破程式的束缚,水袖不能用,身段要调整,施夏明在舞台上打破了经验的桎梏,吸收了现在戏剧的表现手法,着重突出这一角色柔与刚、坚与韧、张与弛的情感反差,将瞿秋白先生对“生”的赤诚和对“死”的无畏刻画的淋漓尽致,让现场观众对英雄不仅仅是仰望,更是与之共情。

  为破解普通观众欣赏昆曲艺术的审美障碍,《瞿秋白》将昆曲传统表现手法和现代元素结合,该剧的舞美继承了戏曲舞台空灵写意的审美传统,设计得极其简约。音乐方面,创作者在充分尊重昆曲的戏曲逻辑架构和声腔特色优势基础上,吸收交响乐的伴奏方式,让古老昆曲更适合普通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的审美需求。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整场剧最高潮的一幕出现在了结尾,瞿先生即将被枪决,他身姿挺拔,眼神淡然,从容赴死,当漫天花雨从天落下,这一幕,英雄的形象“诗意”般地活在了舞台,瞿秋白的不朽精神也以如此浪漫的形式留在了观众的心间。

  昆剧《瞿秋白》让我们深刻体验到了瞿秋白生命最后一个月的心路历程,亦从中充分感知革命先驱坚定的信仰与无悔的牺牲。演出结束后,现场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这是对这部昆剧优秀品质的肯定,更表达了对瞿秋白精神的崇敬敬意。

  瞿秋白是江苏人,江苏的戏曲工作者将他唱出来、演出来,是对红色精神的赓续传承。昆剧《瞿秋白》的成功,再一次增强了人们对昆曲现代戏创作的信心,让我们看到古老昆曲走向未来的无限可能。

  》》》观众微评

  周飞(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副院长):

  原创现代昆剧《瞿秋白》让人惊喜,其惊喜之一,是罗周编剧结构的精妙。该剧每一折都由“昼”与“夜”两部分构成。“昼”体现的是瞿秋白对信仰的坚定与执着,“夜”表达的是他对美好的向往和不舍。两条叙事线路清晰流淌,却互相对比,互相交织。二是导演的手法高妙。现代导演手法的融入让演员的精彩表演在虚实之间自由转换,昆曲的古典美与表演的程式化丝毫没有被消解,反而更好地得以呈现,且很高级。三是舞美与灯光的巧妙。舞台看似简洁却又出于巧妙设计,古典与现代无不透射出设计者深厚的艺术修养。

  而施夏明的表演尤为让人惊喜,他对瞿秋白的塑造遵循传统,运用传统,根据剧情创造性选择符合昆曲表演的方式,取之于邻,着手成春,在“现代”和“传统”之间自由穿梭,实现了“昆”的自由。最近施夏明凭借该剧揽获“梅花奖”殊荣,这正是对这部剧,也是对施夏明的表演最大的认可。

  岳骁鹏(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青年党员):

  昆剧《瞿秋白》展示了瞿秋白被捕之后,在监狱中的遭遇和他为坚持信仰而最终走向牺牲的过程。舞台上的瞿秋白,是坚定的革命者,坦荡而豁达地面对着敌人的死亡威胁;也是对尘世与故旧充满眷念的普通人,在虚幻间,他送别了母亲,诀别了挚爱与知己。该剧不仅让我们欣赏到了昆曲融合古典美与现代美后展现的独特魅力,更是对瞿秋白在敌人威逼利诱下始终坚持共产主义信仰的革命气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作为一名青年党员,此次观剧让我的思想受到洗礼,更加坚定沿着革命先辈的足迹不断向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持续奋斗。

  濮中翌(省文联音乐家协会青年干部):  

  这部剧通过现实世界与精神世界的交织刻画,展示了一位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生动饱满的中国共产党革命烈士形象。

  这部给我带来深深的震撼,一方面是感叹于中国传统艺术的昆剧之美,简洁明朗的舞美、华丽婉转的唱腔、精益求精的编排,加上演员们深刻细腻的演绎,各方“用心用情”为观众献上了一部名副其实的戏剧精品力作。另一方面,这部戏以文艺的形式为主题教育提供了鲜活教材,生动诠释了革命烈士瞿秋白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坚贞不屈,甘为共产主义理想而舍生取义的坚定信念。作为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当秉承瞿秋白先生初心不改、矢志不渝的精神,立足岗位、踔厉奋发,为推动江苏文艺高质量发展,实现“高处再攀高”,为加快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先行区作出应有贡献。

  欧任国(南京某高校老师):

  现代昆剧《瞿秋白》,既让学生们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又让学生领悟到了真理的力量。该剧以艺术的手法给观众展现了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瞿秋白,他陷于牢狱但心系普天,他才华横溢却甘为兵卒。无论是以《多余的话》向党诉说忠魂,还是以梦境向母亲和妻子诉说忠情,亦或是以写实用好友侧面见证忠心,都让我们看到了一条红线串联其中,那就是瞿秋白所坚定信仰的共产主义,这一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求解放的真理。我们被瞿秋白家穷贫苦却视高官厚禄如粪土的高洁所震撼,我们也为瞿秋白满腔柔情却舍小家为大家的牺牲所感慨……总之,现代昆剧《瞿秋白》的人物演绎、精神刻画都无与伦比、恰到好处,不愧为一部获得大奖的好剧。

  时代在变,使命在变,许许多多的都在变,唯一不变的,就是那需要你我共同传承的不变基因——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

  董景云(兴化市文体广旅局剧目创作室主任) :

  血雨腥风的年代,一大批热血青年投身革命,他们抛头颅,洒热血,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不朽功勋。瞿秋白,便是这批探寻光明的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杰出代表。

  以委婉细腻的曲调展现革命先驱瞿秋白狱中刚毅坚强的人格魅力,是本剧的一大特色。“让弟弟妹妹有饭吃,有衣穿,有学上”,是秋白母亲临终最真切的企盼,成了他追求革命,缔结初心,甘为天下,“不见晨曦誓不归来的”的崇高志向。“秋之白华,惜之惺惺”,是他与爱妻诀别的一方印章,这方印章同时刻印在观众心里。

  面对国民党反动派威逼利诱,秋白先生一句“对外偃旗,对内举刀”的痛诉,让敌人哑口无言。“俺已闻明明大道通云霄”,他的心中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激情澎湃的音乐唱腔、精湛细腻的唱念表演,昼与夜的交替,场景的穿越,简洁大气的舞美设计,灯光的巧妙运用,生动立体地刻画了一位共产党员坚定的信仰、伟大的人生与豁达的心境。昆剧《瞿秋白》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革命画卷,是红色题材戏剧的巅峰之作,为戏剧舞台成功铸造了一座红色丰碑。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