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座城市的初印象,我们习惯从它的标志性建筑开始。
地标,不仅是城市的名片,更是化不开的乡愁。
昨天,南禅寺牌楼因修建地铁临时拆除的消息经禧宝发布后,引发了许多市民的感慨。
伴随着城市发展的日新月异,一些地标性建筑看着看着就成了回忆,但还有更多的得以保留了下来。
在“新”与“旧”、“过去”与“未来”之间,带着往昔的荣光,不断“生长”,演绎着新的传奇。
接下来,就让我们重拾往日的记忆,这里面有景、有人有你,有我。
公花园
公花园是我国最早由民众集资修建的公园号称“华夏第一公园”,是一处闹中取静的公共园林,也是无锡人喜欢逛的地方。
1905年,一些名流士绅倡议并集资,在无锡城中心原有几个私家小花园的基础上,建立了第一个公园——公花园。
该园自建立至今,始终坚持一个原则——不收门票。这是中国近代史上向公众开放的第一座城市公园。
辛亥革命爆发后,全国各地兴建了不少民主广场和公园,公花园也在这个时期扩大了面积。当时共兴建了同庚厅、九老阁等建筑,逐渐形成了后来无锡公花园的二十四景。
因时代变迁,当年的二十四景如今还留存下十景,主要分布在公花园的中央和东北角处。
作为无锡“最接地气”的公园之一,公花园承载了几代无锡人的美好回忆。
四城门
老无锡城有四座城门,北南东西四城门分别命名为“控江”“望湖”“靖海”“试泉”。
北门,旧名:控江门。
无锡的北面是长江,控江门由此得名。旧时的无锡鱼米之乡,河网纵横,河道密布,北门一带很多大小河道都联通到五里湖、太湖,所以很多鱼虾交易都在北门这里交易。
东门,过去也叫靖海门。
此门1950年拆除。后来,因为东门有个著名的“东林书院”,所以老百姓就习惯称东门为东林广场了。
西门,曾经称为“梁溪门”“试泉门”。
“试泉门”,是指天下第二泉。传说是因为苏东坡留下了“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的诗句而得名。
西门是城西居民进城的唯一陆路要道,如今的西门依旧是十分重要、繁忙的西部大门。
西门外的五爱广场,初建于1953年,1959年扩建称圆形广场,里面还有绿岛。1973年又扩大,恢复了绿岛,加装了铁链围栏,1979年种植了雪松、龙柏等。20世纪80年代,广场中的绿岛被拆除。
南门,以前又称为望湖门。
顾名思义,就是面对碧波万顷的太湖。南门外有著名的“南禅寺”,至今仍是市民烧香祈福之地。
黄埠墩
黄埠墩是无锡城北一颗不沉的明珠,也是古代无锡一个绝佳的观景处。
黄埠墩旧名小金山,墩小而圆,面积220平方米,四周为石砌驳岸,位于吴桥以南、惠山浜口的古运河中心,因春申君黄歇曾在此疏治芙蓉湖而得名。岛上有寺,香火点点。北为双河口,南为江尖渚。
黄埠墩是无锡的人文地标,也是大运河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1983年列为市级文保单位,2014年列入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点,2022年经过修葺的黄埠墩重现光彩。
无锡县图书馆(钟楼)
它是当时无锡境内最高的建筑,也是我国最早创建的公立图书馆之一,它就是“无锡百年钟楼”,又叫无锡县图书馆旧址。
无锡县立图书馆于1915年元旦开馆,由钱钟书先生的父亲、国学大师钱基博任首任馆长,是全国五大县立图书馆成立最早的一家,也是当时县立图书馆中最大的一座。
1949年人民政府接管无锡县立图书馆时大自鸣钟曾鸣100响,同时更名为“无锡市图书馆”,从此无锡市图书馆焕发新的光彩。
1986年图书馆钟楼被确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市中心重要的人文景观。
许多老无锡人曾是老图书馆的借书客,这里曾经馆藏宏富,集精撷萃。
国学大师钱基博先生等、著名学者亲任馆长。
其独特的人文底蕴和古朴典雅的建筑风貌,在无锡文化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无锡图书中心(新华书店)
暮光中书店燃起的一盏暖灯是无锡城市精神的一圈光晕。
无锡新华书店图书中心是凤凰新华无锡分公司,所属唯一大型门店于2002年12月20日开业,集购书、学习、休闲、活动等为一体。
曾获评江苏最美书店,全国最美新华书店,发行总量排名全省第一。
作为锡城最大的综合性老牌国营书店,无锡新华书店承载着城市的文化记忆,蕴含着市民的文化情缘。
为配合无锡老城拆迁改造,图书中心于2021年10月28日,暂迁无锡市中山路403号(原英武百货),进行过渡营业,继续为无锡市民提供优质的图书、服务和活动。
无锡值得回忆的,实在太多太多,无锡的桥、无锡的路、无锡的市井名胜,还有那狭窄曲折的里弄街巷,运河人家的烟火袅袅……
砖瓦的消失,并不会带走我们的回忆,这些饱经风霜的名字,见证了无锡的发展轨迹,陪伴这里的人度过每一个充实忙碌的白天、每一个灯火阑珊的夜晚......
美好的故事发生在这座城市中,烙印在我们脑海里,纵然历经悠悠岁月,依然在我们心里闪闪发光。
(来源:无锡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