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大学生设计展主旨演讲 | 鲁晓波《多维时空交融下的设计选择》

2023年05月14日 18:30:00 | 来源:荔枝新闻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College Student

  Design Exhibition

  / 大学生设计展·主旨演讲 /

  >>>

  紫金奖·第四届中国(南京)大学生设计展于2023年5月12日盛大开展。教育部设计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鲁晓波受邀担任中国(南京)大学生设计展特聘顾问,并发表主旨演讲《多维时空交融下的设计选择》。

《多维时空交融下的设计选择》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很荣幸又一次来到美丽的南京参加紫金奖·第四届中国大学生设计展的系列活动。我今天跟大家交流的题目是《多维时空交融下的设计选择》。

  今天是一个科技巨变的时代,在这个时代,科学技术带来巨大的变化,设计学科也是如此。我们特别要重新反思一下,设计的核心究竟是什么?

  我们说,设计是造物,是做事的预先谋划,设计是人类塑造自身环境的一种能力,设计应该进行价值的创新。设计活动主要的内容,一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不同的历史时代也赋予了设计不同的意义和内涵。今天,跟工业化初期和工业化时代是不同的,今天进入了信息时代尤其是人工智能时代,历史赋予设计的使命和责任是有所不同的。

  设计需要有前瞻性、应变性、整合性与引领性,引领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我们可以看到,包豪斯当时确立了工业设计面向工业时代的整个的美学的范式和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后来雷蒙德·罗维,在对美国解决经济危机上,又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推出了商业设计的概念。到了德国的工业设计,迪特·拉姆斯,德国工业设计之父,他提出了10个好设计的原则。

  今天,“可持续设计”是我们的一个重要诉求。在今天个性化、智能化、数字化的时代,新的艺术范式逐渐在显现,设计的边界也越来越模糊。在刚才举办的第四届大学生设计展开幕暨颁奖仪式上,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有很多专家、教授带着自己团队,分享自己团队做出的新的创新与设计。我们可以感受到,设计的边界越来越模糊,它融入到我们生活几乎所有的领域。不仅仅是设计的价值在发生变化,设计的工具、设计的方式,以及我们的生产方式,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现在很多设计工具,可能是我们这个年龄段前所未见的,带来巨大的可能性。不管是从平面还是三维,甚至在虚拟现实,各种交互设计的软件层出不穷,可能带来了我们工作方式的巨大的变化。比如说参数化设计,给我们带来了很多过去未曾有的形态的可能性。类似这样的一些设计,它在影视建模、现场驱动设计和区块链系统,给我们带来了完全新的可能性。

  所以说设计学科的核心知识都在发生变化。特别是元宇宙概念的提出以及传播,更被称为人类的最后一次迁移。比如说我们生存的维度的拓展,就是我们现在处在一个综合的环境之下,人类的感官维度也在扩展,就是我们讲的综合的感官、多通道的感悟。在这个多维交融的时代,我们人类正启动前所未有的深刻的反思,设计和教育体系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当然,我们经常说应该应变,但我们更需要引领,在这个多维交融的时代,展开变与不变的思考,重新思考设计的意义、范畴和方法,探讨、提出我们自己的设计选择,彰显中国智慧与探索中国方案尤为显得重要。所以变与不变,我们既需要敏锐,但是我们也需要定力。

  我觉得,教育、设计的初心是不会变的,不管你技术怎么变化。教育的意义是什么?人生的价值在于生活的幸福和对社会的奉献,优秀是前提,教育就是要使人更优秀,完善人格,健康全面发展。教育要提升人的能力,但更应该点亮人的心灵。

  我们知道,联合国有17个全球发展目标,譬如说重视生态的多样性,关注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遵循可持续设计原则,加强人与人之间的关怀,创造人与物、人与社会的新型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等。我们经常讲,设计以人为中心,那么人是什么?人是个人,也是团体,更是社会和全人类。从当今世界范围来考虑,我们需要关注不同国家、地区、民族文化间的利益与公平。

  教育部提出了新文科建设。什么是新文科建设?新文科建设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推动更深层次的改革和更高水平的开放,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的需要;是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以及人们的观念、生活方式变革大趋势下,致力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的转化、创新性的发展,推动文科融合化、时代化的发展,构建具有中国风格和全球影响力的人文学科。

  要面向这样的一个任务,21世纪人才的能力包括几方面?这5个能力我是比较认同的,一个是文化的理解、传承的能力,一个是审辩思维的能力,还有创新的能力、沟通的能力和合作的能力。

  教育部最近做了新学科专业目录的调整。这个专业目录调整是应国家所急、应国家所需,支撑知识的创新、科技服务于产业的升级,制定了新一轮的学科专业目录。对于艺术学门类下一级学科及专业门类,特别进行了调整、优化。

  教育界都知道,在原有的一级学科基础上,设立了艺术学一级学科,包含艺术学理论及相关专业门类艺术的历史、理论和评论研究,另外设置了音乐、舞蹈、戏剧与影视、戏曲与曲艺、美术与书法、设计等6个博士专业学位的类别。特别增设了9个交叉学科,设计学科也被列入到这个交叉学科,可授工学、艺术学学位。所以说,设计需要在新方向、新模式、新课程、新理论等方面展开探索和实践,我们要特别提出跨学科,要打破学科的壁垒,进行跨学科人才的培养。

  学科交叉与融合是近几十年来学科发展的一个普遍的趋势,但是很遗憾,我们很多大学设计学科的设置在学科基础方面存在学科层级偏低。比如说,把一个专业设立一个学院,甚至就是以专业作为学院,学科容量偏小、学科的壁垒固化等不利于学科交叉和融合的现象还是普遍存在的。其实,学科交叉点往往就是学科新的增长点、新的学科的前沿,设计学科也不例外。在新的发展阶段,面向新的发展目标,我们需要加速发展设计学科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必须大力倡导学科的交叉。

  可持续发展的三个维度就是:经济、社会和环境。那么这也是提出设计的发展目标,就是要致力于人类的永续发展,还有就是数字经济、健康与关怀设计。双态目标的设计可能是我们未来设计界的一个很重要的一个方向之一。比如说大家熟知的卢吉·科拉尼,堪称当代的达芬奇,他自己就说,我的设计90%是自然,只有10%是我卢吉·科拉尼。他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一直从事仿生设计。他的设计就是跟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是具有生命力的。现在还有很多这方面的前沿探索,比如说新能源汽车、植物染——采用天然的植物、中草药、花卉、蔬菜、茶叶等制成染料,作为染制的染料等等。当然还有环保性的材料,比如植物产业,可能是下一个万亿级产业的一个新的方向。

  另外就是我们讲的生态设计和数字经济,数字经济将成为驱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变革的重要力量。有研究机构提出,在2025年,市场规模扩大到60万亿元。随着智能终端及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完善,万物互联正逐渐成为现实,互联网应用日渐实现“随时、随地、随心、随行”。这对设计来讲是一个巨大的新的领域,世界各大品牌都在实现全面的信息化和数字化。

  我们说,数字孪生是通过物理对象的数据,根据物理对象映射出对应的虚拟数字模型。数字孪生具有巨大的创造力,不仅依托于已知的事物,还可以依据未知的事物创造性地生成虚拟模型。数字孪生,是一个宏大且面向未来的、基于整个人类物理环境的全面数字化的虚拟系统,未来的生活服务制造业都可以在这样一个数字服务生态系统中运行。数字孪生,拓展了艺术与设计学科的广度和深度,设计学科在数字孪生的大系统下,设计方法、指导理念、设计工具、实践流程和知识结构,都将发生重大变化。信息设计将成为未来设计学普遍和重点关注的方向之一。

  我们看国外的大量的前沿设计都跟我们的人工智能、数字化信息化相关联,这里不赘述。

  另外,三年的疫情,推动我们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以及人类关怀。所以,健康与关怀设计,将是我们设计的未来重要领域,国家提出健康中国的建设战略,我想设计在这方面也是能够有很大的赋能。

  我们再看看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在世界范围内,到处都涌现出很多跨学科、面向弱势群体的前沿性的设计,比如这是盲人用的眼镜,这是可将音乐转换为触觉感受的衬衫,可让聋哑人可以在皮肤上感受美妙的音乐。类似这样的设计,都必须在一个学科交叉融合的生态环境下,才有可能产生原创的成果。

  所以说,设计的任务是解决问题,需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遵循环境、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规律,承担社会责任,时刻关注不同的国家、地区、民族、文化和人群的利益公平,构建人类的命运共同体。但是要实现这样一个目标,艺术和科学的融合,是一个重要的途径。

  从GPT到ChatGPT,实际上是向人工智能愿景又迈出了更近的一步。如果说ChatGPT更多的是在平面范畴的图像的智能化整合,那么我们再看看在三维、在智能制造的软件平台下,可能性就大大地出乎我们的意料。比如说人工智能驱动的算法工程软件平台,AI可通过人的思维创造全新的设计概念。

  这是德国的一款软件,它在发动机的设计上,只要在发动机的创建过程中,设计人员在软件中输入发动机的核心功能,包括燃烧室的形状和冷却性能要求,基于此数据算法生成,就可以生成一个符合有规律的几何图形。这样一个几何图形,它就是有生命力的,跟典型的工业时代的造型风格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对图谱形态的优化,人工智能将是大大的赋能。我们在赋予形态更丰富的形式和内容更多的可能性和密切的关联。

  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很重要的设计选择,就是要立足于中国文化,分析历史的脉络,探寻文化的基因,创新中国风格的设计。我们说中国风格的持续发展,不能仅仅停留在对传统形式的模仿,而更多的是生存观念和价值观的输出。我们要把外在的表现形式和传统的优秀的文化精神和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相融合,来形成当下的中国风格。

  在大量的设计实践的基础之上,我们成功地申请了国家重点研发的国家重点计划,“中国风格文化创意智能产品设计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这个项目是科技部最大的项目,这也是设计学科第一次申请成功科技部的“国家重点研发”。我们这个课题有10个单位参加,5个为院校,5个为领头产业。我们把中国风格项目研究的框架,一个是从表层物化成符号纹样、颜色和材料;另外一个是中层,行为和环境层、人机工程、生活方式、行为研究、技术美学等;还有一个是底层,就是哲学和思想层,中国的造物哲学、认知心理学、文化逻辑等,从这三个层次来构建了我们的研究框架。我们立足于一种全球观: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我们也立足一种历史观:器以载道、厚德载物;另外我们弘扬一种价值观:以人为本、物尽其用;还有生态观:道法自然、天地人和;还有就是科学观:天工开物、格物致知。五大行业,我们从最典型的陶瓷行业、家具行业、服装行业、通讯行业、高铁行业,从这五个行业来进行示范性的研究。初步成果刚刚在米兰国际设计周展出和亮相,我们的招帖题目是《为文化的多样性而设计——中国范式的探索和研究》。

  所以我想,人工智能、大数据带来的变化,不仅仅是一种效率,更多的是创新产品和服务。在未来物理和数字平行的世界中,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关系,既要按照自然的逻辑就是科学的逻辑,同时也要按照社会逻辑,集成到一起。社会逻辑,就是人文艺术的逻辑,才能真正推动创新、高效、高质的经济发展,以及创造和谐的人类社会。

  所以我们讲,艺术学科的学科建设,要把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育人体系和服务体系融为一体。我特别高兴地看到,我们很多院校,在这样的一个大的平台上,展开了一系列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育人体系,特别是社会服务体系融为一体的很好的案例分享,我深受教育。这就是我今天与大家交流的内容,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