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各地陆续展开2023年公务员省考招录,多地将部分岗位的年龄要求放宽至40周岁,引发人们对能否打破“35岁职场门槛”话题的关注。35岁也正值人的青壮年时期,正是职业发展的黄金期。据统计,处在35岁左右的员工,占据了劳动力市场的三分之二,可以说是各个行业的中流砥柱,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本该是施展才华的大好年华,却遭遇了职场危机,一定程度上面临着求职难、流动难、晋升难、再就业难等现实问题。
打破35岁职场门槛,有助于避免造成人才浪费和年龄断层。35岁人群,他们通常在自身工作的领域积累了深厚的专业储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具备更成熟的思维方式、更广阔的人生阅历。他们尽管在体力、家庭负担等方面有一定的劣势,却在工作经验、社会阅历等方面具有诸多优势。职场“35岁门槛”本质上是一种社会资源的浪费,无论从社会而言、还是对求职者而言,都是不合理的一种现象。消除不必要的年龄限制,为各年龄层的人发挥所长创造条件,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这也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打破35岁职场门槛,有助于缓解就业焦虑,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35岁正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年龄,这个时候,大多数人都有了家庭,有了孩子,有限的精力无法更好的平衡工作和生活。步入中年,由于缺乏年轻人的冲劲和激情,中年人已不再是企业眼里的“香饽饽”。2022年,全国总工会一项全国性调查显示,35-39岁年龄组职工中有54.1%担心失业,70.7%担心技能过时,94.8%感觉有压力,均是各年龄组中比例最高的。如何缓解这种就业焦虑,破解招工难和就业难的社会矛盾,就必须打破35岁职场门槛,让各年龄层的人发挥主观能动性,构建更加健康、和谐的社会关系。
打破35岁职场门槛,有助于适应老龄化社会的需求,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从1999年开始,中国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到2022年末,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为19.8%。随着出生人口的减少,中国正面临人口结构的转型。据全国老龄办预测,到2033年,中国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占总人口的1/4;2053年达到峰值4.87亿,占比超过总人口的1/3。老龄化社会将面临诸多难题,包括青壮年劳动力短缺,人口红利消失,这种情形下,为了经济和社会更好的发展,中年人需要在职场发挥更大作用,为35岁以上的中年人提供更好的就业环境,让社会转型倒逼并打破职场壁垒,这也是从“增长型社会”到“成熟型社会”所必须经历的过程。
如何让我国人力资源的宝贵财富得到最有效利用,部分公务员岗位的年龄从35岁延伸到40岁释放了积极的信号,客观上有利于打破“35岁职场门槛”,推动时代进步。同时应积极探索并建立录用中高龄劳动者的激励机制,利用政府机关的公信力和示范性对用人单位带来正向示范作用。(丁静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