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疾控权威发布:重点关注新冠、流感等呼吸道疾病

2023年05月05日 18:46:55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5月正值春夏之交,气温多变。“五一”假期前后为出行旺季,人员流动大,活动密集,目前新冠、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传播的风险仍然较大,也是手足口病等肠道传染病的高发时段。此外,随着人们户外活动的增加,蜱传播疾病也需要引起关注。南京疾控温馨提醒,需重点关注新冠病毒感染、流行性感冒等呼吸道传染病,以及手足口病、蜱传播疾病。

  目前全球流行的新冠病毒以奥密克戎XBB系列变异株为主。我国疫情处于低水平传播阶段,主要优势流行毒株为我国前期BF.7和BA.5.2的进化分支,同时也有XBB等境外流行变异株输入导致的本土传播。随着时间推移,既往感染者感染XBB变异株的风险逐渐上升。

  公众需要根据自身状况及时接种新冠病毒疫苗。根据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公众佩戴口罩指引(2023年4月版)》规范佩戴口罩。旅行归来,如出现发热、咳嗽等呼吸道症状,应减少与他人接触,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决定是否就医,就医时建议佩戴N95口罩。一旦感染新冠,居家期间尽可能待在通风较好、相对独立的房间,减少与同住人员近距离接触。感染者应合理使用对症治疗药物,做好自我健康监测。老年人、慢性基础疾病患者、孕妇、儿童和伤残人士等特殊人群尤其要密切关注自身健康状况,必要时及时就诊。

  流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季节性流感的主要传染源,流感的传播途径以飞沫传播为主,也可通过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在学校、托幼机构和养老机构等人群密集的场所易发生聚集性疫情。提高个人健康素养,加强个人日常防护。有发热、咽痛和咳嗽等症状时正确佩戴口罩,减少与他人接触。流感病毒感染高危人群(如老人和儿童)容易引发重症流感。在症状出现的48小时内服用抗病毒药物,能有效缓解疾病症状、缩短症状持续时间。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多数症状轻,病程自限,一周左右自愈。经粪-口途径、呼吸道飞沫传播和密切接触传播。不同年龄均可感染发病,以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每年4-7月是手足口病的主要流行季节,需注意预防。

  肠道病毒71型疫苗能预防EV71病毒感染导致的手足口病,减少重症发生。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洗手。吃熟食,不要吃生冷食物。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及餐具使用前应充分清洗消毒。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勤通风,勤晒衣被。  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出现发热、出疹等相关症状要及时就诊,患儿避免与其他儿童接触。患儿的衣物及时晾晒或消毒,粪便要及时进行消毒处理。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 

  蜱是多种传染病的传播媒介,常通过叮咬将病原体传播给人。我国大部分地区4-9月为蜱活跃期,在此期间人被蜱叮咬的风险显著增加。蜱生活在草丛、灌木丛或树木繁茂的地区以及动物体表,人在户外遛狗、放羊、露营、园艺、采茶、耕种或打猎可能会与蜱密切接触,在院子或社区里也可能接触到蜱。蜱活动范围不大,一般为数十米,但嗅觉敏锐,对人和动物的汗臭和CO₂很敏感,当与宿主相距15m时,即可感知。蜱寄生于宿主皮肤较薄、不易被搔动的部位,如人和动物的颈部、耳后、腋窝、腹股沟等部位进行吸血。

  硬蜱一旦在宿主身上找到适宜吸附位置,会一直吸血较长时间,一般不会脱落。软蜱只在吸血时才到宿主身上去,吸完血就脱落下来藏在宿主的居处。蜱刺吸不仅造成血液损失,而且刺伤处往往会发炎或溃烂,持久不愈。同时可以传播多种疾病,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蜱虫病)、森林脑炎、莱姆病、蜱瘫等。经蜱传播的疾病早期常有类似症状,发热、发冷是最常见症状,其次是瘙痒、头痛、乏力和肌肉酸痛,有的会出现关节疼痛、皮疹等。

  要注意从这几个方面预防:避免去草丛中,特别是周边放牧牲畜的地方。做好个人防护。野外游玩时尽量穿浅色长袖长裤,尽量扎好袖口和裤脚。身上喷洒趋避剂,尤其是蜱虫易爬到的腿部。游玩结束后,认真检查衣服缝、褶皱处有无蜱,同时认真检查头发、耳朵、颈部、腋下等褶皱处。野外宿营地周围10-20m范围内铲除杂草、落叶、腐木等,同时避免帐篷周围有鼠洞存在。无论蜱在皮肤上,还是游离在衣服上,千万不要用手直接接触,甚至挤破,要用镊子或其他专业工具取出。取出期间要注意防止蜱虫口器被折断而遗留在皮肤内,因此建议就医取出;如不慎皮肤接触蜱虫或是蜱挤破后的组织,要进行清洗消毒。

  (《零距离》记者/刘舒 实习编辑/李冉)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