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孔德淇
(作者孔德淇,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本文系荔枝新闻客户端、荔枝网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最近在云南丽江,因为姓氏太罕见,一支以鸟为图腾的家族只能全村集体改姓“鸭”,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nià”字上半部分是少了一横的“鸟”,下半部分是“甲”,拆分成“鸟”和“甲”二字重组为“鸭”字,这反映出数字化时代的一个真实问题,即生僻字成为数字鸿沟的一个重要因素。
人的姓氏是个人身份和家族文化的符号表征,也是传统文化薪火相承的重要脉络。自古以来,人们就对姓氏十分重视。然而,由于电脑系统难以识别姓氏中的生僻字,一些姓氏成了数字世界中的“失踪人口”。例如,这支以鸟为图腾的家族因为“nià”姓氏无法被电脑系统识别而不得不改姓“鸭”,这无疑是一种文化的断层和损失。
在信息化社会,电脑系统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如果姓名中的生僻字无法被系统识别,这些人将难以完成实名认证,给日常生活和出行带来诸多不便。在实名制场景的互联网环境中,还可能面临“查无此人”的窘境。
在数字化时代,每个人都应平等享有数字化时代带来的便利。如何在保护姓氏文化的同时,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采用技术手段更新相关字符集,破除数据流动和业务协同方面存在的技术障碍,解决生僻字成为数字鸿沟的问题,让生僻姓名人群不再为名字所“累”,既是对个人权益的尊重,也是数字技术发展的应有之义。
当前,公安部门已作出一系列努力,如升级人口信息库专用汉字字库,加入生僻字库,提高电脑系统对生僻字的识别和显示能力。尽管如此,仍难免会出现一些例外情况,譬如此次“nià”姓氏无法被识别。此外,交通、民政、社保、医院、银行等重要机构和行业的信息系统也存在着更新滞后等问题,亟待加强技术升级。
当下“数据跑路”已成为社会生活中的常态,如何才能“一劳永逸”地消灭这些问题呢?在去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邵志清提出了一个建议:从国家层面出发,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建设生僻字字库,统筹各地各垂直部门的信息系统生僻字改造工作,使得生僻字能够跨省“跑起来”。
在国家层面采取统一措施之前,各地方也应积极行动,将消除“生僻字的烦恼”作为一项切实的民生工作,加强对生僻字的研究和应用,制定相关标准以规范电脑系统对生僻字姓名的处理,而不是简单地劝告生僻字姓名的人“改名”,保障每个人的名字权利和基本权益。应该看到,一些地方的大数据管理部门已经与其他单位合作,建立了生僻字云服务平台;还有一些地方“特事特办”,协调相关部门解决生僻字姓名者的通行困难。这些做法为解决生僻字问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值得在全国范围内推而广之。
数字化时代的公平和共享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一种社会责任和文化意识。我们需要共同努力,采取具体措施,充分尊重生僻字姓名者的权益,让每个人都能够享受数字化时代的红利,不让生僻字姓名者成为数字时代的“边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