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扎根人间烟火 把日子酿成诗

2023年04月23日 10:09:50 | 来源:荔枝新闻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中国传统文人对于书房的想象,往往清冷、幽寂。卢照邻《长安古意》有“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之句,杜甫诗谓“寂寞书斋里”,大概都有这个意思。在如今大多数人的眼里,书房似乎也应该是一个安静、寂寥、个人化的独立小空间。但有这样一群读书人的书房,扎根在人间烟火的一隅,别具一格,充满着大隐隐于市的潇洒与恣意。在这些不一样的书房,文字给他们奔忙的日子添上了缤纷,平凡的生活也在笔下生出诗意,为他们注入继续前行的力量。

  在外卖车上

  用里程丈量生活的诗意

  王计兵的书房是一辆移动的电瓶车。

  今年55岁的他,从2018年开始兼职送外卖,每天朝5晚11,骑行80多公里,为昆山形形色色的饥饿男女送去慰藉。

  “有的人抽烟,有的人喝酒,有的人写诗。”送外卖是个体力活,不少工友都有对抗生活苦闷的法子,而王计兵的法子是写诗。从2009年创作第一首诗歌《我的白发亲娘》,到今年2月其首部诗集《赶时间的人:一个外卖员的诗》出版走红网络,这期间,王计兵一共创作了4000多首诗。他的书房也以各种形式变幻着:有时是路边的水果摊,有时是装卸货物的码头,有时则是烈日下的工地,直到2010年,他携妻儿在苏州昆山安定下来,开了间杂货铺,后兼职送起外卖,书房便成了如今的电瓶车。

  顾客总是催单催得急,王计兵也总是风驰电掣般赶路。他那首最出名的诗歌《赶时间的人》便是如此诞生:“从空气里赶出风/从风里赶出刀子/从骨头里赶出火/从火里赶出水/赶时间的人没有四季/只有一站和下一站/世界是一个地名/王庄村也是/每天我都能遇到/一个个飞奔的外卖员/用双脚锤击大地/在这个人间不断地淬火。”催单的焦虑、赶路的急切、生活的无奈,都被他融进了这首诗里。

  没有智能手机的那些年,王计兵将偶得的灵感“写在废报纸上,记在烟盒上、藏在袖子里”,如今他通过微信语音,在送外卖的间隙,将这些感触轻声述说给对话框那端一个永远无法回应的人——父亲。父亲生前曾一度反对他“不着边际”的文学梦,甚至将其手稿付之一炬。这使王计兵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敢当着亲人的面阅读新书,“即使买到新书,也会撕掉封面和封底,然后用脚把书磨烂做旧”才敢心安理得地拿在手上。直到2017年,王计兵加入徐州作家协会,父子二人才冰释前嫌,迎来了“等待一生的”彼此理解。

  如今斯人已去,父亲的微信成了王计兵的创作素材积累库,也成了父亲生前他没能说出口的话的唯一出口。而王计兵的这辆电瓶车则托起了他丈量生活的全部诗意。

  在理发店中

  用剃刀修剪生活的龃龉

  颜怡选的书房是一间小小的理发店。

  他在“不惑”的40岁这一年,以一篇名为《我是剃头匠》的散文问鼎2022年度中国散文年会奖“十佳散文奖”,和著名作家梁晓声的名字齐头并列。

  消息传来时,颜怡选正在自己温州苍南的理发店内忙碌。18岁辍学学习理发,26岁开启业余写作生涯,28岁拥有人生第一家理发店,40岁加入苍南县作家协会。颜怡选的人生一直和“理发”“写作”两大关键词深度绑定在一起。他很敬业,“一年365天,只在正月初一给自己放假一天休息”。

  理发店之于颜怡选,犹如茶馆之于老舍,汇聚着最为灵动、鲜活的众生相:上至耄耋之年的老人,下至襁褓中的婴儿,甚至是来店里理发的醉汉、失恋的客人等,统统被他化至笔尖。他已发表的20多篇作品当中,作品《理发店那些事》《初识安琪》《学徒老礼》即与理发题材有关。

  和王计兵一样,颜怡选的创作也有着适应工作环境的智慧。他在正对着理发店门口的吧台上放了几本书,“客人一走,就赶紧看上几页;客人来了,就赶紧合上”,如此,断断续续看完了金庸武侠、四大名著在内的100多册书籍,并见缝插针地创作出几十万字的散文集。

  理发之外,父亲是他创作的另一大主题。小时候他曾一度视三轮车夫父亲为耻,直到自己也做了父亲,才逐渐体会到父亲的坚韧和不易。父亲生病后,他写下《归宿》一文,用“我背起了父亲,仿佛背起了一整个家”的内心剖白,照见出父子两代挑起生活重担的接力。

  “理发是现实,文学是理想。”面对得奖,颜怡选很清醒,他将写作看作是理发的延伸,认为二者“不能颠倒主次”。颁奖那天,他仍照常营业,用手中的剃刀为南来北往的顾客们理发剃须,也一并修剪着生活的龃龉。

  在菜市场里

  借烟火酝酿生活的香气

  陈慧的书房坐落在热闹非凡的菜市场里。

  清晨4点半起床,5点多到达浙江余姚梁弄菜市场。陈慧的每一天都随着一辆五颜六色的推车,轰隆隆出现在菜市场而开启。

  2006年开始摆摊,2010年开始写作,46岁的陈慧把自己每天的日子分成了两截:上午5点到11点,她是梁弄菜市场内的一名货贩,兜售着锅碗瓢盆等器具;上午11点后,她收摊回家,用手机记下亟待进货的商品后,在电脑桌前拿起爱看的散文,待灵感击中自己,敲下一段水灵灵的文字。

  朴实的文字自有千钧之力。2021年,陈慧的散文集《世间的小儿女》入选浙江好书榜,她个人也得以进入了大众视线,并因文笔和形象的巨大反差,获封“野生作家”。这个称号很贴切,陈慧的前半生的确就像棵野蔷薇摇曳在生活风雨里:

  “3岁被抱养,23岁重病,27岁远嫁,40岁离异”。为数不多的快乐在陈慧26岁以前。那时的她,在江苏如皋的养父母庇佑下生活得无忧无虑,阅读生涯也在这时候开启。跟着养父家磨坊里的一位爱看书的帮工,她在小小年纪就将《山海经》和武侠小说看了个彻彻底底。

  后来几经变故,陈慧在生活的洪流里再度抓住了“阅读”这根浮木,将自己打捞而起,并用创作造出了抵御生活风雨的舟艇。“每当我觉得日子过得很艰难又无可诉说的时候,我就通过文学来疏导一下自己,我觉得写作最大的用处就是让我获得内心的安宁,我写东西首先是自己渡自己。”直到现在,陈慧的小推车上,仍常常存放着一些废旧的纸盒外皮,做生意闲暇的时候,或是有灵感的时候,她就在上面涂上几笔。

  她始终喜欢菜场的新鲜生脆,认为只有经常上菜场呼吸“新鲜空气”,才能不脱离生活地写作,借菜市场浓浓的烟火气酝酿出生活的香气。

  书房究竟应该长什么样?阅读和写作究竟需不需要特定的时空?相信看完这三位不一样的读书人,大家心里都有了自己的答案。就像王计兵说的那样,“喜爱阅读的人,会在好人的路上越走越好。”在世界读书日的这一天,大家不妨慢下来,寻一间自己的“书房”,咂摸些许文字带来的浪漫与诗意。

  (荔枝新闻记者/方文浩 张紫珺 设计/陈新欣)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