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位于江苏省西北部,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现辖2市、3县、5区和1个国家级经开区、1个国家级高新区、1个省级淮海国际港务区,总面积11765平方公里、居全省第2位,户籍人口1035.29万人、居全省第1位,常住人口902.85万人、居全省第3位。2022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达8457.8亿元、同比增长3.2%,经济总量居全国地级市第28位。
历史底蕴深厚,是汉文化发源地
徐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华夏九州之一,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和2600多年建城史,是彭祖故国、项羽故都、刘邦故里。拥有闻名中外的汉墓、汉兵马俑、汉画像石“汉代三绝”,“汉字、汉语、汉学、汉服”等汉文化标识深深嵌入了城市文化基因,享有“两汉文化看徐州”美誉。徐州是一片红色热土,中共陇海铁路徐州站支部是江苏境内第一个党组织,淮海战役打出了“饮马长江、解放全国”战略态势,王杰精神被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徐州人文荟萃、文脉悠长,戏马台、黄楼、苏公塔等名胜古迹名扬天下,彭祖文化、两汉文化、运河文化、红色文化等特色文化兼容并蓄、熠熠生辉。
区位优势突出,是综合交通枢纽
徐州是全国重要综合交通枢纽,已经形成公铁水空管“五通汇流”立体化交通体系。“两环十一射一联”高架快速路网加速完善,“米字型”高速铁路开通6个方向、直达全国180余个城市,干线铁路和高速铁路运营总里程均居全省第一。观音国际机场获批国家一类航空口岸,能满足机场年旅客吞吐量46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5万吨、航班起降架次4.2万架次需求。徐州港是全国28个主要内河港口和内河十大枢纽港之一,2022年吞吐量达20.2万标箱、居全省内河港口第二。中欧班列开通四条国际陆路通道,2022年开行412列,通达21个国家50多个城市。
产业基础扎实,是工程机械之都
徐州是江苏唯一肩负国家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双重任务的地区,产业发展体系完备,三次产业占比9.1:42.5:48.4,成功获批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积极谋划构建“343”创新产业集群,工程机械“一号产业”营收约占全国五分之一、获批国家首批先进制造业集群,徐工集团跻身全球行业第三位,徐州跃居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第23位。
综合实力较强,是区域中心城市
徐州是国务院明确的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省委先后两轮为徐州出台“一市一策”政策意见,2017年在全省“1+3”功能区布局中将徐州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作为唯一的独立板块;2022年进一步支持徐州高质量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区域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教育文化中心、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双向开放高地的发展定位更加清晰。徐州坐拥10万平方公里广袤腹地和6600万人口巨大市场,“十三五”期间累计实施城建重点工程634项,一批重大功能性项目建成运营,成功举办第十三届中国(徐州)国际园林博览会。扎实推进市区175个易涝积水点治理,棚户区改造连续三年获得国务院真抓实干激励表彰。外地居民占三级医院住院病人比例、中心商圈消费比例、市区购房比例均超过1/3。
创新资源富集,是区域科创中心
现有各级各类学校2458所,在校生222.5万人,其中基础教育在校生188万人、体量接近全省1/6,拥有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师范大学、徐州医科大学等高校12所,在校大学生近20万人、淮海经济区各市学生占比超过1/3。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加快培育深地科学与工程云龙湖实验室、高端工程机械及核心零部件制造业创新中心、安全应急装备技术创新中心等高能级创新矩阵,人才总量达171万、五年增长37.9%,入选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和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
生态优美宜居,是幸福美好家园
林木覆盖率和建成区绿化率均居全省前列,先后获批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荣膺中国人居环境奖、联合国人居奖。累计完成治理采煤塌陷地28.7万亩、采石宕口157处,“无废城市”建设走在全国前列,2022年市区PM2.5平均浓度39.5微克/立方米、降幅全省第3。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2022年新增城镇就业8.5万人,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万元。拥有三级医院24家,其中三甲医院13家、居全省第2位,诊疗量省内仅次于苏州、南京,医疗服务覆盖苏鲁豫皖四省20个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