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缝里“种”出森林城市,看徐州的生态蝶变

2023年03月14日 15:25:45 | 来源:中国徐州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草长莺飞三月天,徐州城内一片绿意盎然。

  从云龙山上俯视,一城青山半城湖的徐州城,环城七十二峰,山山美如画。

  谁能想到,70年前的徐州,举目荒山秃岭,黄沙漫漫。

  1952年,毛泽东登临云龙山,极目四望而心生感慨,发出“绿化荒山,发动群众上山造林”的号召。从此,徐州打响了向荒山进军的冲锋号。

  号角声声,穿越悠悠七十载。一代又一代英雄的徐州儿女扎根荒山,在石头缝里种出森林城市,铺就了一层又一层绿意。

  满山乱石如群羊

  “满山乱石如群羊”,苏东坡曾经这样形容云龙山的石灰岩山地。

  徐州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3000年间发生了500场战争,一次又一次生灵涂炭,战争让这片区域满目疮痍,加之地处黄泛区,历史上几次黄河大泛滥,徐州都是受灾之地,水土流失严重,生态植被脆弱。徐州石灰岩构造的山峦,千年裸露,寸木不生。在多种因素叠加下,一直到新中国成立时,数千年来,徐州区域森林覆盖率仅为1%。

  1952年,毛泽东登上徐州云龙山,看到四周荒山岩石裸露,生态状况恶化,向徐州发出“发动群众,上山造林”的号召!就这样,一场轰轰烈烈的“百万大军绿化荒山”的宏伟乐章奏响了。

  1960年3月12日,正值植树节,江苏省青年向“三荒”进军誓师大会在徐州召开,再次把徐州地区荒山绿化引向高潮。从此,一代又一代徐州人向荒山进军。

  石头缝里种出的森林城市

  在石头上种出绿树确实不易。考虑到徐州的地形地貌,徐州总结出三条重要经验:一是石灰岩山地应该选择侧柏作为造林先锋树种,二是推广侧柏雨季造林,三是实行“鱼鳞坑”整地,良种壮苗造林。

  这三条经验,奠定了徐州荒山侧柏造林成功的基础。

  侧柏树适应性强,对土壤要求不严,耐干旱,萌芽能力强,是徐州造林的首选。研究表明,雨季造林成活率比春秋季造林要高,阴雨天气降水充沛,是造林好时机。

  所谓“垒鱼鳞坑”就是在山坡上垒成交错排列的半圆形土坑,类似鱼鳞或者月牙,能够拦截地面径流,具有一定的蓄水能力。在坑内栽树,起到保水保土的作用。

  为了在石头上种树,徐州想尽了一切办法。“见缝插树”,用风镐拓宽岩石缝隙,在缝隙里填土种树;“泥浆播绿”,把草籽混入泥浆,高压喷到断崖上,让种子落在缝隙里生长……甚至根据山区砂页岩易风化的特性,采取秋天爆破,用挖掘机开沟,冬天把石头“冻酥”,春天再采用挖掘机开挖、风镐开挖、爆破开挖、人工钢钎开挖等方法挖坑种树。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

  截至 1964 年底,全市荒山造林成功面积达34万亩,其中人工侧柏林达20余万亩,基本形成现在人工侧柏林分布格局。

  只此青绿传千秋

  一株古树,就是一段历史。七里沟街道办事处门前的名木,就是解放后徐州绿化荒山盛况的见证。

  在徐州七里沟街道办事处门前,一棵枝干遒劲的法桐树干上挂了一块牌子,上书“一九六三年十月朱德委员长视察徐州市果园时亲植此树。”1963年10月,朱德委员长视察徐州时亲手栽下两棵法桐树,这棵树现在依然枝繁叶茂。

  一直到1970年末,全市50万亩荒山得到绿化,石灰岩丘陵造林绿化成果享誉国内外。

  徐州造林成功,是徐州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是一代人劳动的创举。“承包荒山,自栽自管能行吗?”1987年,省劳动模范刘开田成为全市第一个承包山林的个人。那一年,老人已经61岁了。全家老少六口人,五口人反对,就是不同意他做这个“傻事”。可还是没有动摇老人的决心。几十年来,他用双手在600亩徐山上栽下20万棵松柏。

  徐州也是全国第一个创造山地绿化招投标机制的城市。所谓山地绿化招投标机制,则是徐州邀请南京林业大学设计绿化项目,以8000元/亩的价格,面向全国招施工队,合同期3年。移交的时候按棵点算,少一棵树,减一份钱,留给施工队的合理利润只有10%,一旦管护不好,就会挣不到钱。用这种模式,徐州林木成活率从原来的20%一跃升至90%以上。

  2010年,徐州市全面启动“二次进军荒山”绿化工程。

  “二次进军荒山”绿化范围为全市山脚线以上未绿化荒山,共计392个山头地块。彼时,时任徐州市副市长的漆冠山在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上介绍说,徐州全市森林覆盖率已由1%跃升至近30%,比全国平均高8个百分点,位居全省第一。

  孟春之月盛德在木

  《礼记》:“孟春之月,盛德在木。”早春三月,栽种树木,在古人看来是最大的功德。而植树造林也切切实实给徐州带来了利好。

  七十年来,经过几代徐州人民艰苦创业,造林绿化取得了显著成效。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徐州市60余万亩荒山已披上了绿装,主城区内72座石质荒山全部按生态风景林标准完成森林植被恢复,2022年森林覆盖率保持全省第一。

  林业产业快速发展。不管是刺槐林下养蜂忙,还是柳编工艺名扬四海,抑或是新沂市高流花卉苗圃园,既带来了绿水青山,又有了金山银山。

  徐州生态格局的变化,也改变了徐州的气候条件:1100毫米左右的年降水量,接近长江流域城市的平均水平,呈现出北方城市少有的临水生态。用国家气候中心专家的话说,就是“等于把徐州城向南迁址八百里”。

  万众兴林秀彭城,一棵棵绿树,真实再现了徐州人民开展植树造林、建设绿色家园的英雄业绩,展示着徐州人民打造绿色生态文明、追求美好生活的绿色旅程。

  在徐州,“植树造林、爱绿护绿”已经内化为市民的行为准则和城市的精神需求。站在毛泽东曾经登临的云龙山极目远眺,一片绿意盎然,历史和现实在这抹绿中交融、延伸……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