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评论员/一瑖
“您2014年在镇江考察时说‘现代高效农业是农民致富的好路子’。我记得那天深夜,父亲打电话跟我说,总书记高度赞扬农业专家赵亚夫,你们两口子都是学农的,希望你们能回来接我的班,像赵老一样把论文写在大地上。”3月5日下午,在江苏代表团审议现场,返乡创业的“80后”魏巧向习近平总书记讲述了自己的新时代“新农人”故事。
是什么让魏巧夫妻俩辞去令人艳羡的中科院和北京大学的工作回乡?从魏巧的回答中,我们似乎能一窥心迹——“我和爱人经过反复思想斗争,认为把自己参与研究的成果亲手播撒到家乡田地里,会有不一样的精彩。”在家乡,有广阔深沉的土地,有辛勤淳朴的乡邻,有熟悉亲切的农田。心中的乡土情怀燎原不息,方能回应强农兴农的殷殷期盼,进一步投身乡村振兴的发展大潮。正是这份“时与势”的契合,让越来越多魏巧这样的“新农人”在乡村找到了干事创业的丰饶土壤,实现了自我价值的最美呈现。
他们敢闯敢干,创新思想。在句容,“农二代”舒锦博返乡后,既是蜂业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也是直播间的当红“主播”,他变“分散逐花”为“抱团淘蜜”,解决了老一辈养蜂人在产量、质量和销售上的难题,让户均增收3至4万元。在宝应,2018年从土木工程专业大学毕业的王雨森毅然回到家乡,搞起了高标准农田和智慧农业,如今他的无人机小分队除草效率已达到人工操作的20倍,成为了当地种粮大户的“心头好”。
他们精耕梦想,回馈家乡。在连云港,大学毕业后返乡创业的马亮成立了专门从事豆丹养殖的家庭农场,每天对外销售种苗近800万粒,还开设了30多期培训班,让20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以及养殖户受益;作为“海归”高学历“创二代”,“苏洪鲜食”生鲜品牌创始人曾嬿用自己的学识闯出现代农业的共富路,建立27个订单种植基地,带领6900余名农民脱贫致富。
数据显示,2012年至2022年底,全国返乡入乡创业人员数量累计达到1220万人。《2022年全国高素质农民发展报告》指出,65.04%的高素质农民对周边农户起到了辐射带动作用,平均辐射带动21户周边农户。闪亮的“新农人”奉上新理念、新思路的“妙手”,让农业农村的满池春水碧波荡漾,催绿了乡村振兴的勃勃生机。
解决了“谁种地”的问题,还要解决“会种地”的问题。“我们现在种植了2万多亩水稻,亩产达1100斤。通过数字化管理,大大提高劳动效率,还有效带动了周边农民致富。”魏巧的言语中难掩自豪。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创新和改革驱动。我们既要加强农业与科技融合,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做好“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强”;同时,也要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答好农业数字化、智能化、规模化发展的时代命题。
乡村振兴鼓点正急,广阔天地愈发需要更多人才用实干描绘。各地要营造“宜人气候”,让带着情怀、热血和技术的“新农人”返乡既始于颜值和新鲜感,又忠于才华和内涵。
在交流中,习近平总书记称赞:“像魏巧这样的同志到农村去,很好!这方面国家要有一些导向,有一些政策支持。”魏巧也有着切身体会:“地力提升补贴、稻米差价补贴、秸秆还田补贴,还有一些深翻补助,都还是蛮到位的。”
这些年,支持“新农人”返乡创业的政策不断出台,让优异的回乡创业环境、可期的发展前景可触可感,也吸引了更多“凤凰”还巢,助力“新农人”不断站上农业农村现代化的“C位”。谆谆嘱托,亲切关怀,正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三农”工作高度重视的缩影。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重大部署,要求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热火朝天的生产场景,红红火火的小康生活,背后是广袤乡村澎湃的强大追梦力量。新时代“新农人”沐浴在浩荡东风里,当深耕广袤乡野大地,呼应时代嘹亮凯歌,敢想敢为、善作善成,奋力谱写农业农村现代化新篇章,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贡献。(一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