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是风,吹遍每个角落;爱心是云,点缀整片天空……”在新沂市新安中心小学张贴的慈善宣传海报中,4年级学生谢宇轩这样写道。
谢宇轩对“爱”的理解,和日常的学习生活密不可分。
近年来,全市慈善组织、教育部门协调配合、上下联动、精心组织,扎实推进慈善文化走进校园、扎根校园。目前,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在全市中小学普遍开展。
在日前市教育局、市慈善总会召开的全市中小学“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推进会上,45所中小学被授予“校园慈善文化建设示范学校”称号,它们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在孩子心中播下爱的种子,让慈心善念薪火相传、慈善之花开满校园。
把慈善种子撒入校园
3月1日,记者在棠张镇中心中学看到,以爱国情怀、慈善理念为主题的宣传标语随处可见。有善心、会善言、知善行……写在了学校的慈善文化长廊里,也写在了每个学生的笑脸上。
“慈善文化有多方面的育人功能,在学校中布置慈善文化长廊,是实现慈善育人的一个主要途径。”校长张林涛向记者介绍,学校因时制宜,利用慈善文化长廊及时向学生宣讲慈善,引导学生将慈心善举融入日常校园生活,时刻将善举付诸行动。
这只是徐州市扎实开展“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的一个缩影。
根据省教育厅、省慈善总会的部署要求,2019年12月,市慈善总会和市教育局联合下发了《关于推进“慈善文化进校园”主题教育活动的实施意见》,并召开了一系列动员会、调度会、观摩会,总结试点经验、加大推广力度,有力推动全市中小学“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蓬勃开展。
布置一个慈善文化画廊、发放一册慈善读本、组织一次慈善讲座、开展一项慈善实践主题活动、组织一次慈善征文竞赛……如今,全市中小学已普遍开展“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做到“五个一”并实施了“四结合”,即慈善教育与德育教育、班队活动、家庭教育、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营造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慈善文化氛围。
“老师带领我们为困难的同学奉献爱心,为敬老院的老人送上温暖。”在贾汪区紫庄镇赵庄小学,乐善好施、诚信友爱、尊老爱幼、无私奉献已经成为学生们的一种习惯。
“教育孩子重在引导,一个小举动或许就能帮到别人。”赵庄小学校长杨贺说,学校把“上善若水 大爱如山”作为慈善文化主题,通过开展“奉献爱心 携手成长”“我慈善 我快乐”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在孩子们心中种下爱的种子。
此外,学校还通过“知善”“融善”“予善”的实施路径,增强全校师生的慈善理念。近几年来,学校表彰“小小慈善家”200余人次,全校师生累计捐款20余万元。
从课堂教学转变成学生实践,慈善文化才能根深蒂固。
在开展“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中,全市中小学把慈善教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与班队活动相结合、与家庭教育相结合、与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把对学生的慈善教育纳入学校的德育教育计划,纳入班会、队会、家长会的重要内容。
社会公益、志愿服务、爱心帮扶……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关心他人、关爱社会、乐于助人、礼让谦逊、宽容感恩、尊老爱幼的良好品德,形成了“教师、学生、家长参与,学校、家庭、社区联动”的运行机制。
让慈善之花处处盛开
随着“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不断向纵深推进,当前,做好事、献爱心在全市各中小学蔚然成风,慈善的种子也在青少年心中慢慢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能够帮助到别人,我很快乐。”在邳州市奚仲路小学,6年级学生韩谨娴经常参加学校开展的慈善活动,课余时间,她还和妈妈走上街头为困难同学募集善款,捐助爱心包裹。正因为热爱公益慈善事业,韩谨娴被评为“新时代徐州好少年”。
为积极有序推进徐州市中小学校园慈善文化建设,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营造崇德向善的校园文化氛围,市教育局、市慈善总会授予45所中小学“校园慈善文化建设示范学校”称号。
“希望各地各校抓住机遇、借势而上、争先创优,推进各校校园慈善文化建设再上新台阶。”市政府教育督导委办公室三级调研员苏建刚表示,接下来将大力提升学校慈善文化氛围,持续开展慈善教育,进一步增强孩子们的慈善意识,养成向善、乐善、行善的习惯品格。
“随着慈善文化与中小学德育体系的紧密结合、相互渗透,这些含苞待放的慈善之花定会在全市各中小学绽放。”市慈善总会会长夏文达对深入推进“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充满信心。他表示,全市慈善组织将和教育部门相互配合、共同推进,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普及慈善文化,发挥典型和示范引领作用,让“慈善文化进校园”成为中小学的新亮点。
(来源:徐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