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体育对于中华民族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为国担责,为国争光,使祖国立于世界民族之巅;更在于每个人拥有个体意识的觉醒,真正明白体育的精神所在,这才是当下中国体育电影应该引导人们去做的事情。
文/华文
《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讲述了中国男乒队被欧洲碾压的90年代初,从意大利回来的戴敏佳(邓超饰)将队员们从低谷唤醒后重新振作、历经挫折并最终取得成功的故事。影片不仅展现了多组比赛场面,还着重于描写运动员个人的内心世界,展现了制度、家庭、人性的矛盾。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用情感驱动叙事,将影片主题拉回到人物本身,对成长道路上中国男乒队的自我超越、自我救赎发出叩问。
《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在遵循体育电影叙事模式的基础上,融合了轻喜剧的类型特征,笑点、泪点自然间发出,实现了一部喜剧加体育电影类型的融合、突破。
自1934年中国体育题材电影的开山之作——孙瑜导演的《体育皇后》以来,中国的体育题材电影一直在寻求创新突破,也一直在有所改变和进步。自上世纪50年代起,中国体育事业便承载了很多非体育本身的压力与责任。相应的,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体育题材的影片给予大家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激励,一种对于中国体育的歌颂,中国体育片因而形成了一种比较完整固化的戏剧化叙事模式,成为一种更符合大众审美的通俗电影。
这样的体育片在观众心目中依然拥有着圆满结局,很难带来情节走向上的惊喜。
而作为一部改编自真实事件的电影,又聚焦如今世界上所向披靡的中国乒乓球队,《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的创作更具有局限性。
但罗马不是一天建成,如今的辉煌是由昨日的灰暗堆砌而成。《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选取的,是中国乒乓男队史上屈指可数的一段低谷时期,是这一代国乒王朝的起点。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描摹、家人细节的刻画、群众心理的揭露,还原出那一段不为多数人所了解的心酸岁月。
影片开头运用怀旧式的摄影手法,富有年代感的画面,迅速带动观众进入那个年代。随着情节的发展,镜头对教练员和队员依次巡礼,个性风趣、仪表精致的戴敏佳,肤黑高个、恃才傲物的白民和,高度近视、封闭自我的龚枫,细节上都高度尊重历史,真实精细地还原了一位位造就不朽的人物。电影的画面运动性与故事戏剧性相持,有一场场比赛前各阶段、各教练、各队员的不同压力,也有田忌赛马的中国智慧和精致的慢镜头运动。
相比于电影最后对夺得斯韦思林杯胜利的描摹,之前对失败的描写显得更具戏剧性,战败的“哥德堡”一役抓住了大家那份渴望成功的焦灼。最后失败已成定局的那一刻,镜头采用戴教练的主观视角,摇晃的镜头、静默的音乐,把教练那一份失望、恍惚表达的淋漓尽致。与之相比,最后“绝地反击”,夺得斯韦思林杯的胜利显得有些仓促。
作为一部体育片,最后决赛的场景毋庸置疑是十分重要的,但是《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给予观众的冲击力远远不够,过多的慢镜头降低了观众感官的阈值,倒显得成功来的太快,没有得到一个与之前比赛相匹配的份额。或许因为比赛结局众人皆知,但作为决赛,其表现力度还是需要大大增强的。再者,作为一部体育片,作为一部描摹球类运动的影片,慢镜头的着重点可以适当从人物转移到球的运动。倘若能更多地用镜头特写表现球路的运动,比赛的专业性、层次感也会大大增强。
在独特的摄影方式和调度手法之外,影片的叙事方式与主题塑造值得一提。电影有苦痛的呈现:体制的缺陷、技术的封锁、舆论的重压、身体的伤病,也有温馨的描摹:领导的关怀包容、教练的个性风趣、家人的体贴支持。用情感驱动叙事,是影片的独特之处;将关注点回归到人物本身,是一部体育片真正的内核;以“享受比赛”“超越自我”的观念改变是主题的重要突破。正如著名短跑运动员卡尔·刘易斯所说,“体育最终是要回到自己的,是人的一种自我发展”。
而体育在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同时,其实就是在实现自我超越。
如今体育对于中华民族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为国担责,为国争光,使祖国立于世界民族之巅;更在于每个人拥有个体意识的觉醒,真正明白体育的精神所在,这才是当下中国体育电影应该引导人们去做的事情。
在《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邓、俞二位导演看来,“一旦走进中国乒乓男队的那段往事,一定会被当年的经历所激励。失败感是无处不在的,但我们相信这是人类在自己的生命体验中最宝贵的东西。”
俞白眉说:“我最深刻的感受,这不是一个讲述人怎样获得成功的故事,它讲的是人怎样面对失败,因为人总会面对困境。我们希望这个电影在这方面和观众对话,希望把我们痴迷于中国乒乓男队历史过程中得到的精神力量,和观众分享。”“放下胜负,享受比赛”,这句话真正做到了尊重个体,让队员们能够放下责任,在赛场上彰显价值。
此外,影片中“干事的人就是会被不干事的人骂,这就是干事人的命”这一句诉苦显得格外触人心弦,揭露了干事人的那一份无奈委屈、不干事人的那一份理所当然,触碰到一个社会性的痛点。
如此观念穿插于影片当中,让一部体育片得以从主旋律价值观中脱俗,让观众看见导演的那一点点“反抗”的意识。
一直以来,中国在写实题材的电影上发展甚好,从传统的现实主义电影,如《乌鸦与麻雀》《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些作品的群像描摹或小人物特写都传神生动。但在宏大叙事(尤其是悲剧)上,西方的优势显著,从戏剧、神话、莎翁创作延续至今。
作为以写实为主的体育片,中国如今的创作力不高,发展力薄弱。总是或局限于既定的叙事模式,或采用相同的叙事语调。我们或许可以借鉴于当今好莱坞体育电影更为成熟的叙事结构、叙事节奏;或许可以学习类型电影,融合创新,但同时我们必须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本土的经验进行创新化表达,形成一套具有中国化表达的叙事结构和方式。
因为民族崛起的强国梦在根本上便决定了中国与西方娱乐电影价值观的区别。在这一点上,个人认为《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做到了中国体育片在类型上的融合,在主题上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