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新闻讯 通讯员/吴鑫 张学丽 程守勤)近日,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药学部邵华、张学丽课题组在国际期刊《药理学研究》(Pharmacological Research,中科院一区,影响因子10.334)发表了题为Gpr35 shapes gut microbial ecology to modulate hepatic steatosis的研究论文,首次报道了肠道上皮细胞的G蛋白偶联受体35(Gpr35)通过富集瘤胃球菌(Ruminococcus gnavus,R.gnavus)影响苯丙氨酸/色氨酸代谢物调节小鼠肥胖和肝脏脂肪变性的新机制。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药学部邵华主任药师、张学丽副主任药师和中国药科大学郑啸副教授为本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药学部硕士研究生吴鑫是本文的第一作者。该项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青年医学人才项目等支持。
多项大规模临床研究发现Gpr35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肥胖、肝脏疾病(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的发生相关。近年来发现,肠道菌群结构和功能的高度可塑性是联系遗传风险与代谢性疾病表型的重要纽带。鉴于G蛋白偶联受体35(Gpr35)是肠道上皮细胞中高度表达的孤儿受体,探究Gpr35基因变异是否通过影响肠道菌群增加其对代谢疾病的易感性,对临床转化及防治策略的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发现Gpr35缺失可显著增加高脂饮食小鼠肥胖的易感性,同时伴随严重的肝脏脂质累积与损伤。Gpr35敲除引起小鼠肠道杯状细胞缺失和肠道菌群广泛重塑,其中Bacteroides(拟杆菌属)and Ruminococcus(瘤胃球菌属)的丰度显著上升,而抗生素和共饲养可缓解相关代谢紊乱。时空特异性分析和单菌定植实验显示,Ruminococcus gnavus与高脂饮食具有协同作用,可能通过色氨酸/苯丙氨酸代谢途径促进肝脏脂肪病变。
据悉,研究首次揭示Gpr35-小肠细胞-R. gnavus轴通过肠道菌群代谢物调节肥胖和肝脏脂肪变性的新机制,为基因相关肥胖症、肝脂肪变性的风险预测和治疗策略提出了新的思路。相关诊断策略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