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评论员/艾佩韦
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文化和旅游部、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2月12日在湖北省武汉市启动“大地欢歌”全国乡村文化活动年。活动年坚持农民主体、热在乡村、乐在群众,采取“主体活动+系列活动”方式,将组织举办“四季村晚”“农业文化遗产里的中国”文化展示、全国广场舞展演、“乡村四时好风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遴选推广等12项主体活动,并带动各地举办一系列相关配套活动,不断健全农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丰富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激发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文化活力。
文化兴国家兴,文化强民族强。广袤的乡村不仅承载着农业生产和农民的生活,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积淀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根”与“魂”的守望者。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目标是实现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领域的全面振兴,既要在“塑形”上用真功,更要在“铸魂”上下实功,不断强化文化振兴的支撑作用,在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层面推动乡村振兴。
作为中华文明立足传承之根基,长达数千年的农耕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其中蕴含的农耕智慧、生态思想、自治伦理,与以“产业兴旺、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态宜居、生活富裕”为总目标的乡村全面振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随着联合国粮农组织正式认定“浙江庆元林—菇共育系统”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截至目前,我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增至19项,数量居世界首位。激发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文化活力,首要就是保护好农业文化遗产,在稻鱼共生、旱作梯田的耕作实践,村落民宅、古树深巷的乡村景观,耕读为本、邻里守望的村规民约中,感悟农耕文化,挖掘时代价值,坚持守正创新,推动农遗变现、沃土生金。
文化产业是“无言产业”,在驱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激发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文化活力,关键在于促进乡村文化产业繁荣兴盛。在快节奏生活的当下,人们对“诗和远方”的向往,催生了水果采摘、乡村旅游、乡村康养、农耕文化体验等庞大的消费需求,给予了恬静乡村新的发展机遇。把握机遇,充分利用农耕文化等资源优势,推动乡村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打造集田园风光、休闲民宿、农耕体验、文化旅游为一体的农文旅融合综合体,把丰厚的乡村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和市场优势。突出特色,立足乡村建筑、乡村生产生活工具、地方小吃、民族服饰、民族工艺品等,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推动乡村文化产业“百花齐放”。
乡村振兴,既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启动“大地欢歌”全国乡村文化活动年,办好“四季村晚”全国广场舞展演、“乡村四时好风光”等活动,正是为丰富乡村文化服务供给“打样”。加强乡村文化阵地建设,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好“农家书屋”,办好道德讲堂等活动,进一步拓展农民共享文化资源的公共空间。常态化开展乡村文化活动,多开展“文艺轻骑兵”进乡村等文化惠民演出活动,把握重要节点开展乡村民俗文化表演,为广大农民送上接地气、有热气、聚人气的“精神大餐”。弘扬乡村文化风尚,注重把传统民间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注重建设良好家风、文明乡风、淳朴民风,让广袤农村劲吹文明新风。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激发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文化活力,离不开乡村文化人才。坚持需求导向,着眼乡村未来,在引才、育才、留才上下足“绣花功”。进一步动员和激发农民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开办学习培训班、外地参观考察等多种方式,强化农民的社会责任意识、集体意识、主人翁意识,着力培养一批讲政治、爱农村、懂经营、善管理的乡土文化能人。制定引人和留人的政策措施,创新用人机制,优化人才招引举措,多方保障留住人才,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乡村文化振兴之中,不断充实乡村文化人才队伍,激活乡村振兴人才的“一池春水”,激发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文化活力。(艾佩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