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赤道海岸的酷暑到北极周边的严寒,“天鲸号”回家了

2023年01月28日 06:59:56 | 来源:工人日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天鲸号’回来啦!”伴随着阵阵呐喊声,一艘蓝色大船缓缓驶入海港。这是我国自主建造的首艘超大型自航绞吸船“天鲸号”,被誉为“造岛神器”,该船历经5年,圆满完成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建设任务顺利回家,投入到国内的建设之中。

  5年里,船员们经历了赤道海岸的酷暑,体会了北极周边的冰冻严寒,从西非的海底硬岩到东欧的砂石鹅卵,他们克服了种种困难,带着对妻儿的牵挂、对父母的惦念,驾驭着“天鲸号”辗转于欧亚非大陆,穿梭于各大洋之间。

  “我们宣过誓”

  2017年10月3日,“天鲸号”进行了一场宣誓,全船26个人齐聚甲板,在时任船长于水健引领下举起右拳宣誓。这天,“天鲸号”接到调令,立即准备启程奔赴非洲加纳,投身“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港口建设。于水健了解当地条件,眼前这25个小伙子,他最放心不下。“非洲不比国内,当地气候环境、医疗水平、饮食补给都是考验,再加上疟疾和伤寒病频发。”小伙子们还有一大批没成家,船这一走却不知几年才能回来。

  第一站是特码港,是西非重要的枢纽港,施工海域土质为硬度60兆帕的岩石,普通挖泥船束手无策。“当时整个亚洲,只有‘天鲸号’具备施工条件,这也是这艘船来这里的原因。”时任大副冉纲强回忆道,陌生的国度、不佳的环境、复杂的施工条件,让不少船员吃尽苦头。

  施工中,“天鲸号”亮出锋利的绞刀,深入海底搅碎坚硬的岩石。当地人惊讶地称之为“世界上最锋利的牙齿”,这也意味着绞刀齿快速消耗。绞刀齿拆卸安装全靠人工,每岗 6 小时要换齿 100 个左右,一天下来就是近 400个,每个齿大概 15 公斤重,船员体力消耗非常快,再加上对当地气候和饮食不适应,第一批船员很快累倒了。后来,冉纲强带领大家多次进行工艺优化,更换刀齿的时间大为缩短。后勤人员也从华人商店买到了食材,饮食逐步正常起来。

  随着工程推进,“天鲸号”也到了航修的日子。这在非洲却成了大难题,因为当地专业人员匮乏,替换零件更是无从购买。于水健下令,航修工作由船员自行开展。精密仪器大家边看说明书边学习修理,有些说明书是英文的,要先进行翻译。敲锈刷漆拧螺丝,从甲板到机舱到处都忙着,先完成任务的船员并没有回舱内休息,而是主动去别人那里抢活干,航修效率大为提升,工期比预计快了三分之一。

  2018年11月1日,“天鲸号”完成加纳施工任务。庆功大会上当地人问他们:“是什么让中国船员如此拼搏?”船员们笑着回答:“我们宣过誓!”

  船上有了自己的菜园子

  “不怕活儿有多累,就怕没有米水。”在“天鲸号”上,这句人人皆晓口头禅,创作者正是船上的现任大副宋长春,“绿色蔬菜,简直比黄金还贵,关键还特别难买。”

  在非洲买:1斤大白菜,折合人民币需要80多元,两根在国内不过几元钱的大葱,在当地售价折合人民币高达63元还经常断货。船员们下陆地采购物资既要费尽周折,还经常空手而归。船上的大厨时常看着空荡荡的菜篮子,摇头感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大家辛苦工作,现在吃饭连新鲜蔬菜都保证不了,这可不行!”宋长春想到了办法,“不如我们自己来种植蔬菜吧。”

  最开始,宋长春联系项目部,在陆地上选择空旷土地作为菜园地,在当地市场搜寻大家熟悉的果蔬种子。种子种下去了,1周后,瓜苗破土而出,大家都盯着嫩嫩的瓜苗拍手庆贺。小嫩苗在大家精心的呵护下不断地长高长大,最终成了船员们碗里的美味晚餐。

  有了陆地种植蔬菜的经验,大家尝试起在船上种起果蔬。船员们设计了船上小菜园,用一个个废旧桶和箱体组成,肥沃的土壤是从陆地运上来的。西瓜的藤蔓长得很快,越过了自己的“领地”向隔壁的辣椒枝“进军”了,瓜藤上还开着几朵黄澄澄的小花,散发出淡淡的清香。辣椒也不甘示弱,只要有一点阳光和水分,它就能茁壮成长。

  船舶抛锚时,船员们白天忙碌着除锈、保养设备和修理机械,晚上吃完饭,就经常到这片小菜园散步闲聊,一起探讨种植,有时候一起浇水施肥除虫,有时为了凑节日气氛,还把盆摆成赤子之心的形状。园子不大,却成了船员们放松心情的一片乐土。

  “船是回来了,而我又重新出发了”

  “天鲸号”现任大副李泽强还记得,自己是2017年11月27日到达加纳特码港,家人的支持,让他挺过了日日夜夜。

  远离故土和家人,把自己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一带一路”建设,而年轻的船员们,往往因为时差,和家人一周都说不上几次话。“那时候,我们最喜欢听到的,就是妻子那句‘家里莫惦记,我们支持你’,没有家人的支持,我不知道自己能否坚持下来!”李泽强说。

  “天鲸号”在肯尼亚施工时,为抢抓工期,李泽强提前结束休班回船工作。妻子默默帮他收拾东西,临行前忍着泪水对他说:“你放心去干,家里有我呢。”可是谁都没有想到,这次远行一去就是20多个月。

  2020年,突发的疫情打乱了船舶换班计划。一天,李泽强接到从家里打来的视频电话:“爸爸,你什么时候回来呀?”孩子在视频里流出泪水。“爸爸现在还不能回去,航班都取消了,船在大海里航行,离不开爸爸。”李泽强告诉孩子。孩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说:“那你回来的时候告诉我一声,我和妈妈去接你。”

  现在,“天鲸号”回家了,但随船回国的大管轮贺泽福却退掉了回家的高铁票,转而订上了奔赴中东的机票。10年间,他经历了这艘大国重器参加的所有工程,从一名实习生成长为船舶经营骨干。

  贺泽福的妻子李晓玲是基层医务工作者,被评为山西朔州市“最美巾帼英雄”,奔波在一线的她,记不清已经有多少个日夜,孩子没有看到过妈妈,自己也没有见到过丈夫。

  在“天鲸号”停靠在中国港口的那一刻,贺泽福脑海里已经模拟过无数次回家的场景,包括给孩子带什么礼物,陪妻子吃什么晚餐。然而,还没等到他下船回家,因为工程需要,他又要奔赴远方。在飞机起飞的那一刻,他给妻子发了一个信息:“亲爱的,船是回来了,而我又重新出发去海外了……”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