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五省通衢”,今朝淮海中心。
2022年,徐州以建设高能级城市为战略牵引,把做强城市功能、做优城市品质作为重中之重,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找准定位,着力打造区域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教育文化中心、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双向开放高地,努力把区域中心城市的规划定位变成实际地位,让这座城市宜居更宜业。
聚力中心城市建设
大龙湖北岸,一栋栋现代化的商务楼宇拔地而起,沿昆仑大道一字排开,在城市东部形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这是正在建设中的淮海经济区金融服务中心。作为“淮海新中心、城市新地标”,其建筑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将成为在国内金融中心建设中具有一定影响力,在淮海经济区发展中具有引领带动力,在徐州经济跨越发展中具有牵引力的区域金融服务中心。
淮海经济区金融服务中心是徐州“建设产业强市、打造区域中心”的核心支撑工程和重大功能平台。目前,金融服务中心的商业中心已经开业运营,金融总部办公区主体封顶,成功招引东吴证券、中关村领创金融等50余家金融机构和企业区域总部签约入驻。
在金融服务中心以东,总投资35亿元的淮海国际博览中心一期,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未来将成为全国第四、江苏第一的国际性会展中心。目前,淮海国际博览中心东展厅已投产运营,成功举办中国(徐州)国际工程机械交易会等专题展会。
区域性金融中心、博览中心等现代服务业,是区域中心城市的必备产业。今日徐州,类似的重大项目越来越多,成为中心城市发展的核心支撑。
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是徐州发展的重大优势和使命。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深入推进淮海经济区建设,支持徐州加快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多重战略机遇和政策利好交织叠加,徐州的战略地位愈加凸显,中心城市功能愈发完善。
从区域经济中心地位来看,徐州地区生产总值总量稳居淮海经济区首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等主要经济指标总量均居淮海经济区首位;依托交通枢纽优势,集聚商贸物流产业发展的各类生产要素,对周边城市的辐射能力不断增强,全市商贸辐射半径超150公里,中心商圈外地居民消费占比超30%;科教卫生方面,拥有14所高校,卫生资源总量位居淮海经济区20个地级城市首位,2022年新改扩建完成投入使用中小学、幼儿园85所,新增学位8万个;培育多层次的资本市场,集聚金融要素,区域金融中心蓄势待发……
打造区域中心城市,关键看是否有足够的实力和完善的功能。以建设高能级城市为引领,徐州正不断巩固枢纽优势,打造汇聚高端资源要素的“强磁场”,更好地发挥区域中心城市龙头作用,引领淮海经济区加速崛起。
发挥交通枢纽优势
构建能级更强的区域中心城市,势必要将“交通枢纽”转化为“经济枢纽”。徐州全力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面开放新格局,构建“宽领域、多层次、高水平、全方位、立体化”的平台体系。
1月3日上午,市委、市政府举行2023年城建重点工程集中开工动员暨外环公路西南环开工活动。
此次开工建设的外环公路西南环段项目,起于206国道与206国道徐州改线段交叉处,向西跨越京沪铁路,与徐宿快速通道交叉,在罗岗互通西侧上跨连霍高速公路,沿闸河东侧向北,与徐淮快速通道相交,止于现状疏港公路与311国道交叉处,全长21.87公里。
此前,外环公路东南环已于去年6月建成通车,这标志着徐州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正式迈入了“五环时代”。
干线铁路、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干线公路、内河航道、民航机场……近年来,徐州交通建设全面发力,综合性立体化交通网络越织越密。
轨道交通4号线一期工程正式开工,标志着徐州轨道交通进入“三线换乘、多线共建”的新阶段;“米”字形高铁枢纽开通6个方向;三环高架快速路主线成环,徐沛快速通道全线通车,徐淮快速通道等项目加快建设;开通7条城际毗邻公交线路;观音国际机场T1航站楼改扩建;徐州“江苏号”中欧班列首开中越线路,淮海国际陆港东西南北“四向通道”体系全面打通……持续掀起的交通工程建设热潮,为高质量建设区域中心城市、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徐州新实践提供了强劲支撑。
去年11月,交通运输部、国家发改委发布的46个第四批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创建项目中,徐州打造淮海经济区联通“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内外贸集拼集运铁河海多式联运示范工程成功入选。这是徐州围绕“双核多点”打造协同发展格局的一个缩影。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近年来,徐州重点构建公、铁、水、空多式联运陆港运输体系,加快发展总部经济、临港加工、临港制造等枢纽偏好型产业体系。构建功能齐全的铁路客运枢纽,规划建设以铁路客站为中心、多种交通方式有机衔接的综合交通体,打造综合客运枢纽和产城融合发展区。依托观音国际机场打造淮海经济区旅客国际旅程的重要中转平台,进一步拓展空陆联运功能,全面释放空港、陆港联动发展的集成效应。
随着徐州持续构建内畅外联互通的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区域中心城市的承载力和吸引力正在加速提升。
打造美丽幸福城市
幸福宜居,是提升城市发展能级的民生基础。
围绕“美丽徐州”“幸福徐州”目标,徐州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优化城市总体布局,注重历史文化保护,推进棚户区和老旧小区改造,塑造城市特色风貌和人文气息,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和人居环境质量,让“美丽徐州”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城市有序生长,“更新”是必由之路。新生里是徐州主城区最大的棚户区,去年,云龙区新生里改造项目全面启动,居住在新生里的2408户市民多年的安居梦即将变为现实。
同在云龙区的大郭庄机场周边城市更新项目,已经完成扫尾清零。这是云龙区征收历史上体量最大、户数最多、范围最广、安置人数最多的项目,连接徐州新老城区双“核心”,即将建设成为徐州的城市中央活力区。
那边开展城市更新,这边改造老旧小区。在泉山区,房龄45年的煤建西路8号院小区通过清理杂物、拆除违建,把公共空间让出来,大大缓解了小区居民的停车需求。同时开展绿化整治,新建了休闲凉亭,让居民能在此歇歇脚、聊聊天、谈谈心。
城市建设是民生工程,抓城市建设就是抓民生福祉、抓城市转型。
去年7月底的一场大雨,铜山区多处路口出现积水情况,附近群众出行颇为不便。以小见大、举一反三,铜山区拿出7000多万元,对区域内17处积水点进行改造,铺设排水管网,新建收水井、雨水排涝站、截水沟,解决铜山城区积水问题。
小小积水点治理,背后映照的是民生大情怀。2022年,徐州制定详细的《徐州市区积水点治理实施方案》,把全市175个积水点列入治理工程,目标到2024年底基本完成市区积水点治理。多个积水点积极落实“一点一策”,针对不同问题给出“良方”,补齐藏在城市地下“看不见的短板”,打好易淹易涝积水点治理攻坚战。
城市发展为人民,一组数字成为这句话最好的注解:2022年,徐州实施棚户区改造770万平方米、老旧小区改造135个;新建改造雨污管网320公里,有效治理市区积水点102个……
古今辉映展新彩,美丽彭城入画来。在城市更新、快速发展过程中,徐州一手抓建设,一手抓保护,留下了丰富“家底”。除去年已开放的城下城遗址博物馆、正在建设中的文庙街区外,徐州还开展历史文脉传承城建重点工程,包括云东文化商业街提升工程、户部山古建筑群提升工程、徐州博物馆改扩建工程等。“十四五”时期,这些项目将把徐州主城区中轴线上集聚的历史文化遗产依次串联起来,打造纵贯主城区南北的文化轴,彰显古城徐州特色文化风貌。
全力以赴打造高能级城市……今日徐州,区域中心城市的首位度、功能品质、集聚辐射力正全面提升,必将带动淮海经济区形成活力迸发的协同发展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