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1月4日),苏州图书馆联合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天津图书馆、南京图书馆、云南省图书馆、中山大学图书馆在线召开古籍数字资源联合发布会,新增发布古籍资源6786部(件)。其中,苏州图书馆新增发布古籍资源888部(件),包含馆藏国家珍贵古籍和苏州地方文献,均可实现远程登录、图文对照、全文检索、繁简字转换等功能,为广大读者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文献资料。
本次活动是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组织的第七次古籍数字资源联合发布,主题为“传承文化遗产,共享古籍资源”。6家单位新增发布的古籍资源,不仅涵盖明清版刻、稿抄本古籍,还有碑帖拓本等特色资源。截至目前,全国累计发布古籍及特藏文献影像资源达到13万部(件)。
作为参加本次活动的唯一一家地级市图书馆,苏州图书馆十分重视古籍数字化工作。早在2001年,苏州图书馆就在网站上公布了部分古籍扫描件。2003年,开始建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技术平台、可以实现全文检索功能的古籍数据库,成为国内较早进行此项工作的公共图书馆之一。
十多年来,伴随着“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深入开展,苏州图书馆结合古籍保护工作的需求,持续投入人力物力,大力推进古籍数字化,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数据显示,目前苏州图书馆已完成数字化古籍1496部,829640页,建成了包括苏州方志、家谱、地方文化、国家珍贵古籍以及苏州明清文人别集等类别在内的馆藏古籍数据库。数据库采取300DPI的像素扫描,保持了原版原貌,实现了图文对照、全文检索、繁简字转换及复制下载等功能。
本次苏州图书馆新发布古籍888部(件),主要分为包括国家珍贵古籍在内的馆藏善本、读者利用率比较高的苏州地方文献两大部分。这些古籍在苏州图书馆官网上可以远程阅览,并可实现全文检索功能,能够有效缓解古籍保护工作中的“藏用”矛盾。
苏州图书馆党委书记、馆长接晔表示,苏州图书馆将加快古籍数字化进程,尽快完成国家珍贵古籍、馆藏善本和苏州地方文献的数字化;整合现有的地方文化数据库资源,加大苏州地方文化数据库的建设。着力于方志家谱、非遗项目、古城保护、文化名人等项目数字资源的扩充,促进研究、传承和保护地域文化,助力地方文化资源服务效益的增长;积极与《苏州全书》等重大文化项目结合,拓展苏州文献数字化的广度,力争将苏州之外所藏的苏州文献也纳入其中,建设较为完备的苏州地方文献数据库;发挥苏州市古籍保护中心的作用,推动《苏州市古籍数字化工程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将古籍数字化纳入数字苏州建设总体框架。
同时,苏州图书馆将完成苏州古籍数字化标准体系的制定,统筹建设汇聚兼容的古籍数据库及共享平台,培育一批特色古籍数字化开发应用项目,以古籍数字化促进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推动古籍资源存得住、找得到、读得懂、用得好、传得广,开创苏州古籍工作的新局面。
(《零距离》记者/胡艳 苏州台 编辑/高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