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13日是第33个国际减灾日,主题是“早预警、早行动”,旨在通过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方协同的自然灾害早期预警与应急响应行动机制,着力提高全社会灾害风险防范应对能力。
回溯既往,人类社会始终与自然灾害同生共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长期以来,我国坚持“人民至上”理念,按照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原则,建立起顺畅高效的防灾减灾救灾体制,全面提高了防灾减灾能力。
坚持人民至上,提高综合救援能力。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建设,加快升级常规装备、建设“体系化”装备、研发配备高精尖装备,提升应急物资保障的科学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面对重庆山火,专业救援队、森林消防、武警部队、消防救援及当地干部群众快速投入灭火行动;5G通讯手段、夜视仪、防火通等技术为队伍行动提供安全保障;40多颗卫星的遥感图像生成火点图、火情走势图等为救援提供了精确及时的决策支持;“以火灭火”的科学理念在扑灭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大战大考见真章,用最短时间减少灾害对人民群众生活生产的影响,用最快的速度高质量重建家园,充分展现了中国“人民至上”的高效救援能力。
坚持人民至上,提高灾害防御能力。当前,我国面临的各类灾害形势仍然复杂严峻,预测预报和监测预警是最有效的防灾举措。“摸清底数”做到“心中有数”,2022年是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收官之年。汇聚部门、地方和社会各类数据,我国不断加快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工程建设,建设了国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平台,着力提升综合风险监测研判水平,健全风险动态联合会商机制,为提高全社会自然灾害防治能力,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坚持人民至上,提高宣传教育能力。人类社会发展史也是一部与大自然的斗争史。人们在大自然中接受各种考验,在灾害中积累教训,也在沉重的代价中反思得失,凝结经验,共御天灾,并在后人的生产生活中转化为“防范于未然”的风险警示与灾难防控。宣传教育是预防和减少灾害损失的有效手段。做好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利用防灾减灾日、消防日这些重要时间节点多渠道向公众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充分利用科技馆、博物馆等科普教育基地组织参观学习,推动宣传教育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组织紧急疏散、心脏骤停、溺水者急救、水灾救援、赈济救援、物资调拨和发放等演练。防灾求得平安在,减灾换得幸福来。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社会防范应对灾害的堤坝将更加坚固。(张亦婧,陈夏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