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9日凌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二阶段会议通过“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以下简称框架)。COP15主席、中国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表示,历经4年,我们终于来到了旅程的终点。“我们手上的一揽子文件能够指引我们所有人共同努力,共同遏制并扭转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让生物多样性走上恢复之路,并惠及全人类。”
加拿大: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第二阶段高级别会议结束(视觉中国)
经过在加拿大蒙特利尔近两周的谈判磋商,在大会主席国中国的引领和推动下,各缔约方在框架目标、资源调动、遗传资源数字序列信息等关键议题上达成一致。加拿大通讯社报道称,19日发布的公告显示,与会国家已就4大目标和23个具体目标达成一致。这些目标包括到2030年将全球30%的土地、水域和海洋区域划为保护区,以及到2030年每年筹集至少2000亿美元的国内和国际生物多样性相关资金。框架承诺,到2030年,将被认为对自然有害的补贴减少至少5000亿美元,同时发达国家承诺到2025年至少向发展中国家每年提供200亿美元,到2030年每年提供300亿美元。
外媒在进行相关报道时,都称该框架是历史性的。英国《卫报》引述加拿大环境与气候变化部部长史蒂文·吉尔博的话称,框架是“保护自然的显著一步”。“就在6个月前,我们甚至不知道我们是否能够举行这次会议,更不知道是否能够通过这份历史性文件。这只有通过今晚参会的所有国家的合作才有可能实现。”法新社称,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19日对这项拯救世界生物多样性的“历史性”国际框架表示欢迎,称其为“保护和恢复自然的路线图”。
不过,自7日开始的COP15也并非一帆风顺。加通社早先的报道称,世界大部分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国家位于全球南方,且大多比较贫穷,而大部分财富聚集在全球北方,其中大部分是以牺牲世界生物多样性为代价创造的。因此,广大发展中国家认为,让发展中国家为保护生物多样性牺牲发展机会是不公平的,因此提出富裕国家应给予贫穷国家巨额资金支持。而发达国家则希望更多借助企业资助和慈善捐赠,尤其不愿承诺提供巨额捐助。但最终与会各方求同存异,抓住了这次“最后的机会”。《卫报》称,在最终框架中,各国决定在联合国现有的主要生物多样性融资机制——全球环境基金——内创建一个新基金,并承诺未来就一个单独的基金进行谈判。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认为,各国对保护大自然的紧迫性有越来越多的共识,促成了此次框架的及时达成。
对于框架,各方予以积极评价。世界自然基金会总干事马尔科·兰贝蒂尼表示,框架如能落实,相当于将全球气温上升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对于推动我们采取行动,建设一个崇尚自然的世界,让每个人都负起责任,至关重要”。英国皇家鸟类保护协会高级国际政策顾问乔治娜·钱德勒认为,随着框架达成,“人类和自然都应变得更好”。
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包存宽19日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在中国作为主席国背景下通过了框架,体现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不断增强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以及对全球生态环境治理负责任的大国态度。“框架的通过再次强调了地球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也彰显了中国一贯秉承的应对全球问题应团结一致的原则。”
包存宽表示,框架的落实可能面临“谁掏钱”和“钱给谁”两大挑战。资金的筹措机制、主体和来源尚需明确。作为发达国家,应该比发展中国家承担更多责任。拥有更丰富生物多样性的地区多是欠发达地区,占据资金、技术优势的发达国家有责任帮助这些国家和地区保护全球性的多样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