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中,
有棵郁郁葱葱的枫杨树。
坐在树下东、西、南、北四面凳子上,
能听到四段或是哀婉、或是昂扬的歌声。
这是国内博物馆中,
首棵会“唱歌”的“音乐树”,
它在风中“唱”着什么?
【南面】
♫ 《南京难民合唱曲》
树的南面坐凳上,有“生命之力”四字。听到的歌曲,是1938年留守南京的国际友人、被难民亲切称为南京安全区“粮食运送大使”麦卡伦写下的《南京难民合唱曲》。
南京沦陷后,食物紧缺。1938年初,国际友人设法将募集到的蚕豆从上海运到南京,分发给难民。麦卡伦触景生情写下这首歌,也被难民称为《蚕豆歌》。
詹姆斯·麦卡伦
“渴望用蚕豆做早餐,蚕豆做午餐,蚕豆做晚餐……”
稚嫩清澈的童声,如透过黑云的一线光亮,洒落在苦难深重的城市。一碗豆,一餐饭,是枪炮下同胞们守望相依的暖流,是对平安与黎明的渴盼。
《南京难民合唱曲》(《蚕豆歌》)曲谱
南京大屠杀期间,众多国际友人以各种方式保护南京民众,他们的人道精神和无畏义举,我们永远铭记。
这侧树下,面朝一片紫金草花海。风吹花叶,一株株紫色小花,恰如一个个平凡的我们,轻诉着对和平的质朴祈愿。
【东面】
♫ 《感同身受》
东侧座椅上,则是“希望之寄”四字。响起的歌声,是由曾留守南京鼓楼医院的外科医生理查德·布莱迪的曾孙女梅根·布莱迪,在2019年“烛光祭·国际和平集会”上演唱的《感同身受》。
1938年2月,理查德·布莱迪克服重重困难回到鼓楼医院,和一直留守在南京的罗伯特·威尔逊医生一起救助难民。
他的曾孙女梅根·布莱迪长大后,被这段往事深深触动,写下这首《感同身受》。她希望通过歌声,让世界各地的青年一代都对南京大屠杀历史“感同身受”。
梅根·布莱迪在“烛光祭·国际和平集会”上演唱《感同身受》
由此处望去,恰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冥思厅的方向。空灵的歌声,荡漾于寂寂烛海间,抚慰曾于浩劫中苦苦挣扎的魂灵,在后人的祈祷中安息。
“我会感同身受,想象你遭受过的一切。”
“也许我无法治愈你的伤痕,但请至少让我为你真切纯净的心,献上最深的敬意。”
【北面】
♫ 《胜利号角》
坐在北侧,耳边则传来声声激昂的号角。这侧座椅,名为“胜利之声”。
这一面,正对着和平广场上的“胜利之墙”——这面巨型浮雕墙长140米,以象征胜利的“V”字型向两侧延展。中央矗立着一座吹号的中国军人雕像,他脚踏日本侵略者的钢盔和屠刀,昂首吹响胜利的号角。
《胜利号角》是国家二级演奏员、江苏交响乐团低音提琴首席、驻团作曲和即兴钢琴演奏家李杰的原创曲目,由江苏省交响乐团首席小号演奏家高飞和他的小号重奏团演奏。
胜利的曙光,冲破一切黑暗险阻,照彻历尽苦难的大地。激昂铿锵的旋律,昭示着中国人民浴血艰苦奋战,最终取得抗日战争伟大胜利。
【西面】
♫ 《生命之光》
西侧座椅上,则印着“和平之愿”四字。坐在这里,我们与和平女神雕像遥遥相望,谛听《生命之光》的吟唱。
《生命之光》选自大型原创歌剧《拉贝日记》,表达了对约翰·拉贝、约翰·马吉、明妮·魏特琳等一批在南京大屠杀中救助中国平民的国际友人的感恩之情。
“命运托付了生命的希望……爱与和平之光,永远照亮这里!”
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时,他们竭尽所能保护和救助难民、记录和抗议日军暴行。他们跨越国界的善举,在那片滴血的暗夜中,闪耀着微小但坚定的光辉。
————
这棵会“唱歌”的枫杨树,“歌喉”的玄机便藏在树冠内:
纪念馆邀请设计师、声音技术专家、音乐家等,反复打磨,在树冠内放置四台定向音响传导装置,为观众营造沉浸式声景体验。
四面座椅亦是别具一格。座椅由北向南拔高,形成纪念碑式的建筑空间感。四个方向,分别对应四个主题,四首音乐与主题一一对应。
参观者于休息中伴着歌声,或是静赏紫金草花海,或是回望走过的展厅,或是眺望胜利之墙、和平女神像,于凝思中沉淀历史家国的厚度。
如今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已成为全世界围绕南京大屠杀进行研究、展陈、发布、表达的中心。
12月13日晚,首次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为核心叙事载体,由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出品的纪录片《铭记》,将在江苏卫视、江苏城市频道、江苏公共新闻频道、江苏教育频道和荔枝新闻、我苏网两网两端同步播出,走近南京大屠杀惨痛记忆的亲历者、挖掘者、研究者、传播者以及普通参观者,倾听他们的故事和感受。
风与木之歌,昔与今之思。故往仍可鉴,来者犹可追。
参考资料及图源:“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