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水相伴,寻见古城泰兴的颜值和内涵

2022年12月12日 17:56:30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近日,趁着风和日丽,中学生金莹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到刚重建完的腾蛟阁登阁望远,感受着古城泰兴的魅力。

  泰兴,于南唐升元元年(公元937年)置县,古泰兴地因水而成,在长期演变过程中,洲夹江日渐缩窄消亡,形成众多河港。内外护城河,串联起泰兴城区各个重要城市空间。历史上著名的腾蛟阁(重建前称望江闸)和西水关静静地伫立在外护城河旁。

  2022年,泰兴市组织实施“清水润城”项目。在实施一期项目时,水务局依据历史脉络以明清建筑为参照重建了“腾蛟阁”和“西水关”,将水文化融入水功能建设中,进一步提升水环境的文化品位,彰显泰兴水城的水韵特色。

  史载,明万历二十九年,泰兴知县陈继畴拆县署通明楼,移县城东南角城墙上建成腾蛟阁。倭寇平息后,腾蛟阁成为泰兴人登高远眺的首选之地,登阁望远,同题赋诗,留下很多诗篇。“腾蛟阁”,即“泰兴十二景”(即《江城十二咏》)中的“腾蛟啸月”。腾蛟阁经历了损毁、重建、年久失修、封闭。至抗战前夕,腾蛟阁已空空如也。抗战期间,伪十九师在腾蛟阁西侧筑堡,将阁身挖出一个大洞。几年后,腾蛟阁坍毁,旧日古迹就此烟消云散。

  腾蛟阁位于环城东路,观音禅寺东侧。复建前,该处原为“望江闸”,负责互通羌溪河和内护城河,但该泵站缺少腾蛟阁自身的应有历史文化地位。设计时,根据《光绪泰兴县治全图》中描述的模样,复建墙台,台上建造腾蛟阁,阁高两层,每层皆建有八角飞檐,阁顶为攒尖式,四面开窗。设计改造选择了传统中式的设计元素及铺装材料,利用墙台的样式及竖向尺度,在保证水工构筑物功能性的同时,还原历史名胜。  

  墙台采用混凝土结构,青砖贴面,局部区域增加装饰线条,将传统工艺砖雕运用到墙台牌匾上。腾蛟阁以历史文献资料为蓝本,进行修建恢复,延续起历史脉络。在其主体上还设计了腾蛟阁主题浮雕墙,亲水平台、汉白玉栏杆,让市民在休闲的时候,能随时领略泰兴深厚的水文化。为进一步展现腾蛟阁的文化内涵,其外围还展示了明清泰兴县繁盛时期,文人墨客为腾蛟阁留下的诗篇。重建后,腾蛟阁下设置两台贯流泵,调水能力达到2立方米/秒,可实现内城河与外环城河双向供水。

  泰兴城,好风光;十样景,听我唱。一鼓楼,二水关;三井头,四关厢。五城门,六角桥;七星池,八善堂。九条巷,十院寺;劝诸君,莫相忘。这首泰兴城厢十景民谣是广为人知的景观掌故其中的“二水关”指的就是古时建造的西水关与北水关。据历史记载,明嘉靖三十四年至四十年间,建造了西水关,水从城墙下穿过,有门可启闭。战时,则关闭以防御敌人。天旱时关闭西水关,保持城内一定的水位,开西水关排涝,泰兴百姓受益匪浅。后因市政建设需要,古城墙等旧址逐渐拆除。在环城西路建设了“西水关闸站”。

  在实施西水关泵站的景观改造提升时,整体设计采用明清古建的形式,将人们拉回到历史长河中,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水利为古时泰兴带来的荣辱兴衰。

  在原有泵房基础上,让建筑一层保证水闸设施用房的功能。在西侧的墙体上,设计了浮雕墙,将“漕运文化”作为雕刻图案,描绘了因水而兴、商贸繁荣的古泰兴城。

  二层设计为可供居民休憩停留的凉亭,增加节点的参与性与互动性,打造成为居民喜爱的城市公共空间,成为城市界面展示的一个亮点。地面铜雕《光绪泰兴县治全图》与《西水关名牌》。介绍了泰兴城水系建立之初便有了西水关,经历了岁月变迁,西水关仍在旧址。

  腾蛟阁和西水关的重建提升了“水美泰兴”文化品位将文化和功能得到有机统一。实施“清水润城”一期工程,将西水关改为双向泵站,引水时由外城河向内城河,排涝时由内城河向外城河;将望江闸(腾蛟阁)改为双向泵站,引水时由外城河向内城河,排涝时由内城河向外城河;加上现有东门泵站的功能,形成了双向的、定向的、有动力的多形式组合调度功能。

  水务局在城区控水活水目标基本实现后,实施泰兴市“清水润城”二期工程,该项目已被省水利厅列为江苏省水利数字化三年行动计划。主要实施“清水润城”联控联调与入江河道数字孪生应用示范项目,实现河道调度由“经验+水量”型为主转为“智慧+水质”型为主,以智能化调度代替人工调度,优化河道调度的时效和精准度。通过对内城河等河道重点区域实施污染源治理、水生态修复、水品质提升。实施“清水润城”项目,主要针对主城区河道构建水文—水动力—水质一体化数字模型,建成全城全要素物联感知体系,建立水质变化预报预警体系,开发智慧化的水系联控联调系统,全面建成智能化一键调度系统,实现城市河道调度由“经验+水量”型为主转为“智慧+水质”型为主,全面提升了河道调度的时效性和精准度。

  (来源:泰兴市融媒体中心/聂友  编辑/徐金吉)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