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今年8月20日,被命名为“一个人的力量”的张纯如阅览室在美国旧金山市中心开设。张纯如生前在大洋彼岸点燃“直面历史真相、追求正义和平”的火把,并将它传递给其他人,如今仍在继续!第九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前夕,新华日报全媒体国际传播部联合海外抗日战争纪念馆共同推出《让世界看见南京1937——走进张纯如的时空记忆》系列融媒报道,谨以此向张纯如和所有向世界讲述南京1937的人们致敬,捍卫人类和平,携手创造美好未来!
2022年,距离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惨案的发生已经整整85年。8月20日,一间名为“一个人的力量”的阅览室在美国旧金山海外抗日战争纪念馆成立,用于纪念已故华裔作家张纯如(Iris Chang)。25年前,她以英文写作的《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大屠杀》一书出版,这是第一本以美国大众为读者的有关日军二战中暴行的英文书籍,打破了西方社会对南京大屠杀长达60年的沉默。在母亲张盈盈心中,“她不仅是一个作家,更是一个人权斗士。”
张纯如阅览室旧金山成立,Iris从未离去
2015年,旧金山著名华人社会活动家方李邦琴女士捐赠了自己的一栋在华人区的房子,成立了海外抗日战争纪念馆。今年,张纯如阅览室在纪念馆的三楼成立。“阅览室一共有四面墙,第一面墙是《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大屠杀》这本书的所有内容。第二面墙叫About Iris Chang,是张纯如的童年和她写作这本书的经历。第三面墙叫Feedbacks from the world,我们收集了全世界对张纯如的纪念。第四面墙上是来这里的人们写下的留言。这幅‘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的书法,是一位7岁的小朋友在阅览室开幕那天送来的,以此表达对纯如的敬意。”海外抗日战争纪念馆理事李竞芬通过视频,向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详细介绍了这间阅览室的构造。
阅览室的第二面墙About Iris
1968年3月28日,张纯如在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出生。张纯如的英文名是Iris,代表着鸢尾花,它的花语是力量。Iris也有“虹膜”的意思,是眼睛的重要组成部分,帮助人们看见世界。“当时并没想到,她的名字居然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她的一生。”张盈盈说。
1979年至1980年间,张纯如上五年级时,她开始对寻根产生兴趣,对家族历史尤为好奇。“纯如是个很有好奇心的孩子,她对陌生且感兴趣的事物会刨根问底。于是,我们便和她讲述了1937年我父亲带着一家人在南京陷落前艰难逃亡到重庆,中途差点走散的故事。”在张盈盈的成长岁月里,父母曾多次和她讲述那段家族经历和国家历史,让她时刻铭记。“我也没想到,一家人在晚餐桌上随口说来的故事,之后会成为纯如写作这本书的缘起。”张盈盈说。
张纯如一家人
这些故事在幼年张纯如的记忆里播下了种子,作为一个问号存在了许多年。张纯如在后来的采访中说道:“在我的孩童时代,我的父母就和我说了南京大屠杀。他们说日军的屠杀非常残忍,南京血流成河,遇害者被分尸。当时听了,我很难去想象那个场景,我很想知道更多相关事迹。我去图书馆试图了解更多细节,但却找不到一星半点儿与此相关的信息。更糟糕的是,我的老师们居然对这件事一无所知。”直到后来在加州的一次照片展,才让张纯如下定决心将这段历史真相告诉世界。
写作缘起有些“偶然”,决定写作十分“突然”。1994年11月,26岁的张纯如在加州库比蒂诺举行的一次会议上,看到了许多反映日军侵华期间日本战争罪行的照片。照片带来的巨大震撼,激发了她写作的念头。也是在那场会议上,张纯如了解到,直至当时为止,还没有一本用英语写成的关于南京大屠杀的专著。“这是一种道义上的责任,也是受害者们应得的公道。”张纯如在电话中这样向母亲阐述她的写作决心。
从0到1,鸢尾花斗士“破冰”的力量
在第九个国家公祭日前夕,记者越洋采访了在美国旧金山的世界抗日战争史实维护联合会前常务副会长丁元。谈及印象中的张纯如,他说:“其实她本人性格和大众认知里不太一样。她和她妈妈一样,很内向,会写但不太会说。她也曾面对恐惧,但她从未让恐惧战胜追求公正的决心。”
初见张纯如之时,丁元就被她坚定的信念打动:“她和我说,很多人都需要一个声音,她愿意成为传声筒,为受到不公平待遇的弱者们发声。”于是,丁元积极帮助张纯如前往华盛顿特区国家档案馆和耶鲁大学神学院图书馆搜集资料。在那里,张纯如发现了大量珍贵的资料,其中包括曾用摄影机拍下日军暴行的牧师约翰·马吉的相关文件,和当时在南京开设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难民收容所的魏特琳的日记。
张纯如生前在查阅资料
李竞芬在接受采访时,也回忆起了与张纯如的初识。“当时真的很震惊,这么年轻的华裔女孩,又不怎么会说中文,怎么会对这段历史感兴趣?”李竞芬说,“我们帮她联系了南京的学者专家,而且很快我们先前的顾虑就消失了。她意志坚决,也很有能力。”
1997年,《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大屠杀》一书出版,很快登上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在新书出版头一年,张纯如忙着去各地演说。“当时,很多人都热情帮忙。”据丁元回忆,张纯如每到一个地方宣讲,她刚下飞机,当地许多学生便开着车在附近到处送她这本书。
“那几年见证了纯如的飞速成长。”丁元说,“每一次演说前,她都要在旅馆房间里静坐一两个小时,让自己冷静稳定下来,有时还要回应日本右翼势力的攻击。”短短几年间,原本内向的张纯如把自己训练成了一位国际性的演说家。“她的每一次历练都成为了经验。”
张纯如辗转多地搜集呈现的海量资料,让这本书成为侵华日军在南京实施暴行的铁证,打破了西方社会对南京大屠杀长达60年的沉默。她对历史真相及社会正义的热情在书中和每一次演讲中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在美国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
从1到无穷,务必相信“一个人的力量”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李竞芬提到她最近和世界抗日战争史实维护联合会会长张蓝真一行人正在为今年的南京祭做准备。“1996年,第一届南京祭在斯坦福大学举办,目的就是希望大家不要忘记这段历史,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纯如当年是活动的主持人,她完成得很好。”李竞芬回忆道。
2004年11月9日,张纯如逝世。花了一年半的时间走出阴影之后,张盈盈决定写一本书,把女儿的一生告知世界,并参与到传播这段历史的工作中去,完成女儿未竟的事业。
张纯如母亲张盈盈在阅览室
2005年,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为张纯如铸造的半身铜像落成。2011年,张盈盈用心血写了近6年之久的《张纯如:无法忘却历史的女子——一个母亲的回忆录》一书出版。2017年,坐落于江苏淮安的张纯如纪念馆开馆。
张纯如的《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大屠杀》这本书,不仅深刻影响了世界对这段二战历史的研究,她的勇敢和坚定也感染了许许多多的人。他们用不同的语言讲述南京1937,为历史发声,为和平奔走。
“今年是南京祭持续举办的第26年。”据张蓝真介绍,前两年南京祭在线上举行,相关视频通过网络在世界各地传播。“未来我们会继续举办下去。我希望可以成为纯如身后的一个脚印,也希望我们身后有更多的脚印,坚持她的信念。”张蓝真说。
张纯如用自己的生命照亮历史,用一生践行了她的人生格言“一个人的力量”。正如她1998年在高中母校毕业典礼上所说:“请你务必、务必、务必相信一个人的力量,一个人可以令世界大为改观。你是一个人,你可以改变数百万人的生活。志存高远,不要限制住你的目光,永远不要放弃你的梦想或理念。”
张纯如生前在普林斯顿大学校园
“我们只有每个人都心里向往和平,从自我做起,为和平的现实和未来付出自己的贡献的时候,我们才能相信,未来不会有创伤,大屠杀就会成为真正的历史。”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平学教席主持人刘成说道。许如萤火,汇成星河。每一个个体力量可以汇聚成强大的力量,薪火相传,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