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宁弄是“老城厢”典型的背街小巷,曾经人员密集“三乱”频现。而现在走进崇宁弄,只见路洁墙净,城市家具陈设有致,常有市民在绿化边的石阶上随意“席地而坐”,或歇歇脚或话话家常。近年,无锡改造了600多条背街小巷,“改头换面”被扮靓的同时,不少背街小巷还更新了管理思路,通过长效化、精细化的管理,给居民一个可以“会心一笑”的宜居环境。
用情—— “协同作战”守护环境
“原有的道路规划和建设标准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城市和老百姓实际生活的需要了。改造背街小巷,最终的落点是要营造设施完好、洁美畅通、秩序井然的街区环境。”无锡市城市管理局市容处副处长于健表示。在出台《无锡市区背街小巷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后,无锡市城管局还配套出台一系列文件,建立了“一年整治、两年巩固”的检查督导机制,通过“建设性验收+管理性验收”的递进式考核,环境硬件和管理软件内外兼修,实现背街小巷治理精细化、长效化。
崇安寺街道这两年有100多条背街小巷完成了改造。这些道路经修整,原有的杂物被清理,方便环卫车进出作业,许多地方增设了绿化和休闲设施,路面洁净美观,功能也更完善。该街道综合行政执法局局长许芳在走访时惊喜地发现:街头巷尾的花卉植物不仅扮靓了环境,更是和周边居民的生活实实在在联系在了一起,甚至常有居民自发来管护,采摘、破坏几乎不见了。
守护背街小巷,不是一个部门的“单兵作战”。焕新颜的背街小巷不仅得到周边居民的自觉维护,多地城管也在积极推行“微路长制”,建立以城管队员为核心,沿街单位和商户、周边居民、社区及相关职能部门等相互支撑的平台,联动开展市容秩序和环境卫生日常管理,构建责任明确、协同高效、规范有序的路面问题发现和处置机制,形成共治、共管、共享的治理新格局。
用力——“一巷一策”精雕细琢
有空时,许芳总爱骑着“小毛驴”,到各个小巷里转转,看看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但仅她一个人关注肯定不够,在建设整治的基础上,“巷长制”启动了。每条背街小巷由区、镇(街道)或社区一名领导干部任“巷长”,对挂钩背街小巷市容环卫责任制管理、立面整治效果、户外广告监管等总负责。
畅通“毛细血管”,基层的主动维护更为尽心尽力。锡山区城管局针对背街小巷特点,制定“一巷一策”提升方案,规定了一系列环卫“必须”动作:每日7时30分前必须清扫完毕主次干道、人行路面;每日9时30分前垃圾必须收运、清运完毕,确保路面上看不见任何垃圾;每日必须全面清理1次公共场所、绿化带。此外,崇宁弄、苏家弄、惠巷、古南街等一批改造后的背街小巷还引进了物业公司进行管理,并对其出台考核标准,实现精细化管理。
用心——“顺势而为”激发生机
背街小巷的改造不是“逆天改命”,而是在以往基础上“顺势而为”。坐落于宜兴蜀山的古南街,先后走出了几代数十位工艺美术大师。2015年,丁蜀镇对古南街进行整治,在城市保护性开发和特色性建设上双轨并行,发扬“紫砂”特色,不仅留住老街浓厚的历史底蕴,还激发出日益蓬勃的生机活力。
老街改造的第一受益人当是本地居民。宜兴市丁蜀镇综合执法局多次并通过多种形式发动百姓参与改造,提高群众保护历史街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居民慢慢能够理解不乱设晾衣杆、不乱扔垃圾等要求。”该局相关人士表示。如今,古南街已经成为宜兴知名的“网红”街,每到节假日人流如织。蜀山陶集上的手工技艺、独立设计、网红小物、纯粹美食构成了古南街的“活色生香”。老街形成特色文化后,甚至有不少老居民回流,围绕紫砂壶、剪纸、音乐等主题开设个人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