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地城市,盐城始终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以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为统领,着力打造绿色生态之城,创新生态环境治理理念、治理模式、治理手段,让“环境美”的色彩在盐阜大地更加绚丽,为践行“两山”理念贡献更多盐城实践。
眼下在东台条子泥湿地,繁忙的秋迁“航线”迎来短暂的轮档期,大批鸻鹬类水鸟在“条子泥食堂”补足能量、栖息换羽后已陆续飞往越冬地,下一拨卷羽鹈鹕、白鹅雁、小天鹅、豆雁、红头潜鸭等雁鸭类水禽抵达入驻。
东台条子泥湿地护鸟员 姜文魁:“每年都会迎来上百万只候鸟来我们这里驻足停歇,其中包括勺嘴鹬、震旦鸦雀、东方白鹳、黑脸琵鹭等近20种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的濒危珍稀鸟类。被誉为‘鸟中大熊猫’的勺嘴鹬是世界上最稀有的鸟类之一,全球不超过600只,每年近一半到条子泥这里来栖息、觅食、换羽。”
姜文魁是条子泥湿地的一名护鸟员,为了看护好湿地候鸟的“家”,每天他除了沿海岸湿地进行日常“盯防”巡护和清理海洋垃圾,眼下最繁重的一项任务是治理外来入侵物种——互花米草。
东台条子泥湿地护鸟员 姜文魁:“互花米草的生命力很旺盛,破坏力又特别强,它生长的地方湿地板结,底栖生物遭到破坏,而底栖生物又是迁徙候鸟的重要食物来源。对付它目前没有特别有效的办法,主要靠人工、机械挖根深埋。我们将互花米草治理了以后种上了盐蒿子,效果不错,明年会有大批的黑嘴鸥来筑巢的。”
盐城拥有太平洋西岸面积最大、生态保护最好的海岸型湿地,也是全球最重要的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之一。每年有超过300万只候鸟飞停此地觅食、补给,完成迁徙、繁衍,被誉为鸟类的“国际机场”。近年来,当地积极探索“政府+科研+公益组织”的湿地生态修复模式,与复旦、北林大等知名高校和红树林基金会等公益组织合作,在湿地保护计划、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研究、栖息地恢复、外来物种清理、社区营建、湿地宣教等领域群策群力,为鸟让地留食。2020年当地为方便候鸟避潮栖息建立的国内第一块高潮位候鸟栖息地——“720高地”,被国际上誉为基于自然遗产生态修复的“中国样本”,入选全球“生物多样性100+全球特别推荐案例”。
东台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沿海经济区党工委书记 吕洪涛:“下一步,我们将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继续开展湿地修复,不断聚集沿海智慧,丰富生态保护的内涵,努力打造生物多样性的世界级标杆。”
无论是“退渔还湿”,还是“为鸟留食”,盐城湿地保护修复的力度只增不减。条子泥720亩高潮位停歇地、射阳1号水库生态修复工程,一个个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为更多生物打造了一个又一个新家园、新乐园。近年来,盐城坚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环境治理不断从“治标”迈向“治本”,生态环境质量系统性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