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著名历史小说作家马伯庸携新书《大医·破晓》来到南京“世界文学客厅”与南京读者见面。荔枝读书会带着书迷朋友们感兴趣的话题独家对话马伯庸。
Q:马老师您的新作《大医·破晓》,把创作焦点对准了中国第一代的公共慈善医生,那么是什么样的缘由让您有了创作这样一部小说的想法呢?
Answer:最早是我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无意中看到了他们院史馆里的一些记载,大部分是红十字会与华山医院的历史文献、照片和少数文物等,这些展示物几乎每一件都能勾连到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大事件、大人物,串联成一条隐线,与波澜壮阔的大时代如影随形。在调研的过程中,我还发现有很多的医生在当年为国家纾难解困,不顾危险地去拯救当时的老百姓,那么其实我们可以观照到现在,看到现在我们的医护人员也是在做同样的事情。作为一个创作者,尤其是一个历史小说创作者,我觉得这种精神的传承是很值得去渲染一下,描写一下的。
Q:您刚才也说到新作描写了咱们中国近现代的医疗故事,那么需要很多医学方面的一些专业的知识,还有历史背景,那么您觉得在这部小说的创作上最难的是什么?
Answer:最难的地方是在于我要写出契合那个年代的医疗知识点,我请了很多现在的医学专家当顾问,但是发现他们很多时候帮不了我,他们知道的是现在正确的治疗方式,但是医学是一个发展的过程,那么在清末民初,当时的医疗发展是什么样子?比如说当时是没有血型的概念的,也没有成熟的麻醉手段,那么在当时手术是怎么做的?会有哪些医疗事故?会有哪些临时的处置办法?这些是需要去做专门的调研,其实这方面是很难的。
Q:公众对于中国近现代的医疗故事了解很少,那些波澜壮阔的事迹通过您这本小说表现了出来,您希望读者尤其是一些青少年的朋友,能够从这本小说的阅读当中得到些什么呢?
Answer: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让他们知道,在当年有过这么一批血肉之躯,他们为中国的公共健康,为中国的时代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些人实际上现在在学界还偶有提及,但是在公众领域几乎不为人知。比如说红十字会的副会长沈敦和,比如第一代公共医生的倡导者颜福庆先生,包括医届女侠张竹君……这些人其实说了名字可能你们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但是他们确实是做了很多令人心折、令人感动的重要事迹。我希望能够让他们的名字重新焕发出光彩,让大家知道那一代的前辈做出哪些努力和牺牲。
Q:我们知道您的这部《大医》分为《破晓》还有《日出》两册,很多读者读完《破晓》都在期待接下来的故事发展,可以给我们透露一下《日出》的故事走向吗?
Answer:第一部它的时间跨度相对比较短,它主要的故事是发生在1910年到1911年,实际上就是一年时间,写到辛亥革命为止。那么在后面它会触及到更多的时代,我们都知道后面民国建立之后,像这种军阀混战,包括抗战,包括解放战争,它是跨越了几个大时代,三个主角经过《破晓》篇的成长之后,他们会在《日出》篇,碰到一些现实的困难,他们会坚持自己的原则,做出种种抗争,《日出》篇主要是讲这些。
Q:在很多读者心中,您是一个非常善于挖掘和捕捉历史真实细节的作家,您最近有比较感兴趣的历史时期吗?可以透露一下您下一部小说可能的书写方向吗?
Answer:最近我对秦汉之间的这段历史时期比较有兴趣,现在还在做前期调研。
Q:您平时写作的时候有一些瓶颈期或者灵感枯竭的时候吗?有过一些焦虑的情绪吗?您是怎么克服的呢?
Answer:写作是一定会出现瓶颈期的,有灵感枯竭或者写不下去的时候。碰到这种情况,我就会果断停掉,开始玩游戏。因为灵感这东西就是这样,就像你主动去逗猫的时候,它就是不理你,但是如果你不理它,你在做自己的事的时候,它一会儿就会爬过来,趴在你的肩膀上。所以灵感这东西,我觉得你不要去主动去想,因为你越着急越难。刚才开玩笑说玩游戏,其实除了玩游戏以外,我会去接着看书。因为灵感它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灵感一定是建筑在大量的阅读、大量的调研,大量的积累的基础之上的。所以有人问我,他说每天看你开脑洞,你这个脑洞是怎么开的,我说开脑洞不稀奇,每个人都能开,每个人都有想法,难的是把脑洞落实成一篇完整的作品,这是一个需要长时间积累的过程。像我的话,我今天来到南京“世界文学客厅”,我也特别喜欢看周围所有的这些展示,没有所谓的方向,什么都看。因为只有看得杂,看得多,在你需要灵感的时候,你的土壤才能迸发出这么一个花束。这种积累,一方面是大量阅读,一方面也是要多出去走一走。像《两京十五日》的灵感就是我来咱们南京东水关转了一圈,看到保存很完整的水坝的墙,我忽然就想到这地儿是不是可以作为故事冲突的重要地点;然后像前一阵我刚去了南京的牛首山,我会想到岳飞的牛首山大捷……所以如果你积累得够多,走到一个地方,你看到的东西就跟别人不一样。所以我建议大家还是要多阅读,多出去走一走。
Q:那当您有了灵感以后,您是怎样把它落实成一本书的?这个过程是怎样的呢?
Answer:《两京十五日》的时候,有一位南京的书友感叹我细节描写得很对,他去查了明清城墙的考古资料,书里对南京城墙高度换算得很准确。我跟他说这没有什么稀奇,咱俩查的是一个资料。所以说白了,灵感变成小说就需要的是你去找足够多的资料,找足够多细节的东西,把它呈现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可能大家对细节不了解,但是当你的细节堆砌的够多的时候,会营造一个氛围,让你的故事是真实可信的。
Q:当您拥有很多素材的时候,是怎么作取舍的呢?您又是怎么修改您的作品的呢?
Answer:资料取舍其实对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痛苦。网上有很多说法说我写书掉书袋,其实并不是为了掉书袋,而是因为我查的资料我都想告诉你。所以很多素材就需要更仔细地考虑,它是不是跟情节有关,能不能帮助到情节发展。就像今天的分享中,我讲了很多为这本新书做资料搜集时发现的有趣的史料记载,这些东西在写这本书的时候都没用上,虽然说很精彩,但是和整个故事脉络没啥关系,所以我很痛苦地把它裁掉了。但这些东西我还是想讲一讲,所以有了这次的讲座,想通过这种方式,讲给大家。至于说怎么修改,修改其实我有一个很简单的方法。就是写完之后,给它换一个字体,重新再看一遍,就能看出很多问题。甚至把它打印出来再看。我们看实体书和看电子版是不一样的,甚至看电子版,在手机上看和在pad上看也是不一样的。不断地更换载体更换字体,就能从中看出很多的问题,这是我修改文章的一个小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