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新征程的美丽之变

2022年10月22日 17:20:41 | 来源:中国青年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党的二十大开幕当天,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刘保献代表注意到,北京市的PM2.5浓度只有1微克/立方米。

  而10年前的北京秋冬季,这样的好天气几乎不可能有,那时PM2.5的年均浓度是89微克/立方米。

  作为北京蓝天保卫战的一线尖兵,80后刘保献和一个数百人的团队在污染防治攻坚战之初,用两年时间完成了对北京大气污染的源解析,打下科学治霾的基础。这些年,他和同事也一直从监测数据里见证着北京如何“一微克、一微克”地决战PM2.5。

  党的二十大代表、生态环境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翟青说,我国大气质量改善速度全球最快,地表水优良断面比例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也是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和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国家,成为全球“增绿”主力军。

  变化背后是一条建设美丽中国的主线。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第一次出现“建设美丽中国”,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内容也首次独立成篇;党的十九大报告则进一步布局,到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中的强国内涵中增添了“美丽”二字。

  “美丽”的画卷铺满960万平方公里。在二十大新闻中心举行的5场集体采访中,很多省(区、市)的新闻发言人都提到了当地的美丽之变。

  青海省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也被喻为“中华水塔”。10年来,青海省把保护好青藏高原的生灵草木、万水千山作为最大的责任,寻找绿色、低碳的生活和生产方式。

  青海省委常委、西宁市委书记陈瑞峰代表说,三江源水清、草盛,水涵养量每年增长6%,向下游输送水900亿立方米,重要的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

  植被的丰茂也增加了青藏高原的生物多样性,“高原精灵”藏羚羊从1万多只增长到7万多只,青海湖的裸鲤总量已达10.8万吨,是保护前的42倍。

  西藏自治区50%以上的国土面积都被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西藏自治区党委常务副书记庄严说,西藏对“三高”企业和项目零审批、零引进,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西藏仍然是世界上生态环境质量最好的地区之一。”庄严说。

  10年前,京津冀大气污染最严重的时候,全国空气质量最差的10个城市中,河北省能占一多半。2021年,河北省所有城市都已退出了空气最差榜单。提到这个变化,河北省委副书记、秘书长廉毅敏代表颇为感慨。

  对环保人来说,以蓝天保卫战为代表的污染防治攻坚战更是一场场硬仗。翟青说,2017年以来,生态环境部连续5年统筹生态环境系统的骨干力量近5万人次,用时1300多天,在京津冀及周边等重点区域,压茬开展了105个轮次的大气污染防治监督帮扶,一轮压着一轮干。

  “最紧张的时候,大家只有春节可以休息几天,其他时间都在现场。”翟青说,这场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累计检查了210多万个点位,推动解决大气污染问题超过28万个,切实推动重点区域大气质量持续改善。

  2015年,新修订的环保法实施,因为新增很多“硬”条款,被业界形容为“长了牙”。

  翟青说,2015年新环保法实施以后,环保部门累计查办重点案件超过17万件。他还提到,近年来,环保部门推动完善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之间的衔接,2016年、2018年分别严肃查处了两起典型的环境质量数据造假案件,23人被追究刑事责任,这在生态环保的历史上是第一次有人因为数据造假被判刑。“极大地发挥了震慑作用。”翟青说。

  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是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体制创新,自2015年年底试行以来,已完成了对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两轮全覆盖,并对一些部门和中央企业开展了督察。

  2017年4月,中央环保督察组发现,大规模无序采探矿活动造成祁连山地表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地表塌陷等问题突出。当时,祁连山区域黑河、石羊河、疏勒河等流域水电开发强度较大,有42座水电站就在保护区内,水生态碎片化问题较为突出。

  作为环保督察的案例公开后,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启了近半个世纪以来最大规模的生态环境整治,同时也有副省级干部在内的上百人因祁连山生态破坏问题被问责。

  在二十大新闻中心举行的集体采访中,甘肃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永霞说,甘肃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整治、修复祁连山生态,同时推进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打造天地空一体化监测网络,建立全域保护常态化监管机制,确保老问题不反复、新问题不发生,确保祁连山生态保护“由乱到治、大见成效”得以持续巩固。

  翟青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发表重要讲话,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亲自审阅了每一批督察工作安排、督察报告、整改方案和整改落实情况的报告。

  对比党的十九大报告,刘保献代表发现,二十大报告在“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章节中,增加了有关碳达峰、碳中和的内容。在他看来,未来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将进入“减污”“降碳”协同的新阶段。

  这样的变化源自中国的“双碳”目标。2020年9月22日,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向全世界宣布,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这项承诺被认为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一步,必将对全球气候治理产生变革性影响。

  “碳达峰、碳中和不是别人要我们做,而是我们主动要做的。”国家能源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任京东代表说,近10年,我国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6%的经济增长,能源的消耗强度累计下降了26.4%,正探索一条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翟青说,2020年,中国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8.4%,超额完成向国际社会承诺的目标。近期,中国还成功启动了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全国碳市场,有效发挥市场机制对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的作用。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将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的降幅,用全球历史最短的时间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翟青说。

  刘保献还注意到,党的二十大报告在阐释中国式现代化时提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其中一个重要特点。“这意味着我们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刘保献这样理解。

  事实上,很多地方已经在探索这样的可持续发展。福建是我国首个生态文明试验区,有数据显示,福建用占全国约1.3%的土地、2.9%的能源消耗,创造了占全国约4.3%的经济总量。

  福建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彦介绍,这几天在福建团的讨论中,绿色发展、生态省建设是代表们频繁使用的词汇,也是共识。

  张彦说,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人的参与,福建正开展绿色生活方式的创建和构建,让绿色低碳的时尚成为人们的可选项,让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达到新高度,最终创造崭新的文明形态。

  本报北京10月21日电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刘世昕 张国 胡春艳 王鑫昕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