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茅山脚下不起眼的小工,成长为“江苏大工匠”,党的二十大代表、江苏广兴集团有限公司首席技师、总工程师沈春雷用一把瓦刀砌出“缝隙毫厘不差、砖面清澈漂亮”的行业标杆。江苏台记者特邀沈春雷代表接受专访,听他分享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的体会。
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聆听了党的二十大报告,请您结合工作实际谈谈对报告的认识和体会。
认真聆听报告,我深感自豪、深受鼓舞。尤其是报告中强调,“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完善人才战略布局,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这让一直奋战在劳动一线的我倍感振奋。报告说出了我们产业工人的心里话,我深切感受到了党中央对产业工人的重视,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和素质提升指明了方向,为我们增添了新的能量和动力。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关心和重视产业工人群体,出台了一系列关心关爱政策,我们产业工人队伍整体面貌、综合素质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是依靠“技能致富”,收入水平明显提高。近年来,全国各地通过推行技能水平与薪酬等级挂钩制度,实行协议工资、项目工资、技能津贴等分配方式,让产业工人工资结构更趋合理、薪酬水平明显提升、福利待遇显著提高。职工口袋子鼓了,后顾之忧解决了,手上更有劲了,脚下更有力了。
二是变身“时代工匠”,综合素质显著提升。各行业各地方将技能大赛融入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进程中,产业工人逐步由“速度型”“体力型”转向“智力型”“效益型”。我自己也是在技能大赛中一步步实现了从“泥腿子”到“江苏大工匠”的蜕变,也最能感受时代进步,如今在线绘图、计算模拟、按标施工等高技能工人,成为了产业的主体。
三是成就“出彩事业”,奋斗价值充分彰显。近年来,产业工人成长环境和上升路径不断优化,打破了技能等级与专业技术职务的界限,打破了工人、工程师之间的界限,产业工人的路越走越宽。同时,致敬劳动者的表彰也坚持面向基层、面向一线、面向普通劳动者,重点向产业工人倾斜,产业工人也拥有了更多人生出彩的机会。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您从事传统建筑行业已有41年的时间,您对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有什么建议?
这十年,建筑行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建筑工业化过程中,建造误差要控制在毫米级,这需要大量有知识、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所以必须向农民工传授技能,把他们培育成为技能人才,使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工人,同时拥有较高薪酬、较强技能水平、健全的劳动保障体系。
首先要持续加大一线产业工人的技术培训,政府部门要制定灵活的技术技能补贴政策,大力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充分发挥劳模创新工作室、大师技能工作室等平台载体作用,关心关注特殊群体的就业创业,为制造强国建设提供更强人才动力。
其次是全社会要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持续巩固和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成果,进一步完善促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制度体系,通过加大资金和政策扶持倾斜力度等,让保障产业工人地位的制度更加健全、产业工人合法权益进一步实现,不断提升产业工人的获得感、幸福感、成就感。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党用伟大奋斗创造了百年伟业,也一定能用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伟业。” 迈上新征程,您对未来工作有何设想?
从业41年,我手中这把“瓦刀”的意义一直在变,它从“谋生的瓦刀”变成“知识的瓦刀”,再成为“理想的瓦刀”“梦想的瓦刀”。我坚信,三百六十行,行行都能出状元,劳动创造一切,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工匠精神不单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而是要传帮带、创新创造。
我现在全部精力都用在传帮带上,争取为国家输送更多人才。去年,我成立了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中心,希望未来能通过技能大师工作室、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中心两个平台,选拔和培养更多的技术技能人才,带出一批好徒弟。此外,我还与高职院校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将课堂“搬”进校园,让大学生掌握更多就业技能,让更多的年轻人能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江苏新闻广播记者/彭迪帆 我苏编辑/朱彤 设计/秦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