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间,徐州城乡低保月标准翻了3倍,困难群众每人每月可以领到709元的低保救助金;全市有416个老旧小区实现旧貌换新颜,乡村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21年,全市公共服务支出达619.31亿元,拥有医疗卫生机构4580家,共有各类学校1291所(不含幼儿园),有体育场地31169个、全民健身路径7518套……徐州坚持把共享作为根本目的,把人民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关心的就业、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养老等问题,一件一件抓落实,一年接着一年干,推动人民群众共建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展现出上下同欲、老幼咸欢,安居乐业、共享太平的美好生活场景。
全民“加码”,回答好“谁来共享”的问题
“您好,这里是民政局,请问您最近的生活怎么样,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在徐州,孤寡、独居、留守老人,低保对象等困难群众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接到这样的电话。
对困难群众的兜底保障,充分体现出徐州的民生厚度、政策温度,以及全社会的文明程度。十年间,徐州城乡低保标准翻了3倍:2012年,城市居民低保标准为每人每月370元、农村低保标准为每人每月230元;2019年,城乡低保标准实现一体化,达到每人每月610元;2022年,城乡低保标准调整为每人每月709元。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托底作用全面发挥,从2022年7月1日起,除了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孤儿和城乡特困人员基本生活保障标准也得到了大幅提升。
十年民生路,十年民政情。政府保障更有力,人民生活更安心。
“这次有哪些企业啊?”“我是学财务管理专业的,有相关岗位吗?”“现在就业服务真是越来越便利了,不到招聘市场也能找到心仪的工作,给相关部门点赞。”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线上招聘应运而生。市人社部门表示,现在,他们会通过现场招聘、线上招聘、直播招聘、就业见习等多种方式为应聘者与用人单位搭建便捷高效的对接桥梁。
就业,一头连着千家万户,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不断促进更高质量的就业,推进更大范围的创业,是惠民生、强经济、促发展的根本举措。
徐州重点在“保企业稳岗位、促创业拓空间、搭平台优服务”上下功夫,打好减负、稳岗、扩就业“组合拳”。一边帮助就业困难人员找岗位,一边做大创业的“乘法”。针对农民工、困难职工家庭成员等重点服务对象,组织开展月嫂、育婴师等技能培训。截至目前,全市已培训近万人次。
压实保障,坚持社会保险“优结构、广覆盖”。2021年,全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551.91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958.48万人,参保率分别达到98.1%和98.5%、较2012年分别提高1.6个百分点和2.7个百分点。
市民刘洪民从企业退休后,养老金从最初的不到2000元涨到了如今的近4000元。上个月,73岁的他因脑出血住院,先在徐医附院治疗,后转到市中医院进行康复训练,医疗费报销了80%,治疗效果也很好。刘洪民欣慰地说:“幸亏有这样的好政策,帮我渡过难关。”
全面“加速”,回答好“共享什么”的问题
共享发展的全面性要体现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贯穿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
随着国家整体实力的增强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会出现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等问题。
徐州怎么做?
让民生建设的成果在高质量发展中全民共享,聚焦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关系到群众最直接、最现实利益的领域,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用民生工程赢得民心所向。
住有宜居——
站在自家阳台上,崔绍武用手指向目光所及之处,“医院、学校、菜市场、超市等生活配套,这里应有尽有。”
2017年,崔绍武搬进了九里新苑小区,距离市中心大概有20分钟车程。该小区为徐州市房管局投资建设的保障性住房项目。由于经济条件所限,崔绍武当时不打算购买商品房。经济适用房的出现,让他看到了希望:申请经济适用房每平方米单价仅2900元;而同类商品房每平方米则超过10000元。
截至2021年年底,通过租购补等多种保障方式,徐州市累计保障和解决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新就业和外来务工人员等20414户住房困难问题,发放租赁补贴1556万元。
全市实施棚户区改造约6500万平方米,新开工建设定销房27.27万套,改造总量居全省第一,110多万名群众实现“出棚进楼”。最近三年来,徐州以老旧小区改造为抓手,全力推动民生改善项目落地落实,三年累计投资约26.4亿元。截至目前,已有416个小区完成改造,实现旧貌换新颜。
病有良医——
医改,关乎民生,情系群众。
家住铜山区郑集镇的刘先生今年6月因意外导致脊柱骨折,想到市区三甲医院就医又怕路上颠簸。后来得知郑集镇中心卫生院有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的专家坐诊、手术,这个病就近就能治,刘先生便在郑集镇中心卫生院接受了手术治疗。术后,他恢复良好,逢人就说:“以后看病不用再往别地儿跑了。”
徐州深入推进医联体、医共体建设。为加快推进实施徐州“1+4”格局医联体建设,全市建成1个医疗事业集团、5个城市医疗联合体(医疗集团)、19个县域医共体、20个跨省域专科联盟、34个远程医疗协作网。
2021年年末,全市拥有医疗卫生机构4580家,其中三级医院24家、较2012年增加8家。全市卫生机构床位数、卫生机构人员分别达6.12万张、9.40万人,分别较2012年年均增长5.3%和7.9%;每千人口床位数、每千人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分别为6.78张、3.2人,较2012年分别增长8.7%和8.9%。
医疗资源配置持续优化,公共医疗服务能力和居民健康显著提升。异地就医覆盖面持续拓展,跨省门诊覆盖率已达全国30个省(市),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率达88.81%,“到徐州看病”已成为周边城市群众的首选和习惯。
学有优教——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徐州一直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位置,持续加大教育投入。2021年,徐州教育支出210.8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近21%。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教育引领未来。十年前,徐州公办园仅266所,目前公办园总数已有636所,增幅超过139%。徐州鼓励各级政府、村集体加大村办幼儿园建设力度,十年间新增农村幼儿园270所,总数达730所,增幅近60%。从城市到乡村,夯实学前教育,确保到“十四五”末,全市公办园覆盖率达到65%,省优质园覆盖率达到90%。
为提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达成度,徐州持续开展中小学布局调整,增强城镇学校容纳能力,推进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推广集团化办学模式,积极开展城乡结对共建。首批组建徐州一中、徐州三中、矿大附中、三十六中、侯集中学等五大教育集团,让优质教育资源惠及每一个学生。
在义务教育走向优质均衡的背景下,教育强市的步伐也体现在高等教育上。2016年,徐州医学院更名为徐州医科大学;2017年,中国矿业大学入选“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19年,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入选国家“双高计划”项目单位……
教育优先,让平凡者不平凡。2021年年底,全市共有各类学校1291所(不含幼儿园)、各类专任教师11万人、在校生182万人,分别较2012年增长6.1%、29.9%和40.0%,年均增长0.7%、3.0%和3.8%。
全程“加温”,回答好“如何共享”的问题
全体人民既是成果享受主体,也是价值创造主体。
在“共建”中各尽其能,在“共享”中各得其所,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都有成就感的生动局面正逐步形成。
十年间,老龄化程度逐渐加深,二胎、三胎政策逐步放开,“一老一小”牵动着每个家庭的幸福指数。
“对于我们来说,年龄越大越不想离开子女,但是子女的时间、精力有限,我们并不想给子女添麻烦。”家住泉山区七里沟街道新语社区新泉佳苑小区的朱立法老人,说出了大多数老年人的心声。
近年来,徐州积极探索特色普惠养老发展路径,从“居家”到“社区”的一站式养老,从“独居”到“群居”的集中式养老,从“被动”到“主动”的积极式养老……养老承载着千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一环,老有颐养的和谐画卷正徐徐展开。
至2021年,徐州市云龙区、邳州市、铜山区、泉山区、鼓楼区等5个区(市)分批入选省民政厅、省财政厅确定的省级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创新示范地区名单,入选数位列苏北第一。
此外,徐州普惠托育正处于起步阶段,已出台《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实施方案》,促进托育服务健康规范发展。全市现有托育机构311家,其中118家是在幼儿园中开设的小托班。40余家托育机构已在徐州市卫健委人口家庭发展处完成备案。聚焦“一老一小”,从硬件完善、物质服务、技术支撑等方面综合施策,着力完善兜底性、普惠性养老托育服务保障。
2021年,徐州全市公共服务支出达619.31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为61.7%,较2012年提升7.2个百分点,2021年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保持在80%左右。
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多年来,徐州市委市政府及时跟进掌握群众需求的新特点、新变化,多渠道、全方位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愿所盼,抓住群众身边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把群众反映的“问题清单”变成自己的“履职清单”。
随着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市级“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清单的相继推出,徐州在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化政务服务改革便民利民、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等五大方面走向深入、落到实处。
共建才能共享,共建的过程也是共享的过程。实施“徐州市区奎河综合整治工程”,提升市区奎河水环境与水生态质量;新修建村内“户户通”道路,方便群众出行;新建全民健身设施、新增园林绿地步道,满足群众休闲健身需求,目前,全市有体育场地31169个、社会足球场地186片、健身步道5005.07公里、全民健身路径7518套,较2013年分别增长2.3倍、17.6倍、12.3倍和1.6倍,城市社区“十分钟”体育健身圈、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现全覆盖……
一项项民生工程竣工、一件件民生实事落地,越来越多的“清单承诺”转变成为“满意答卷”,办进了万千百姓的生产生活中,也办到了他们的心坎上。
为民生“加码”、为幸福“加速”、为生活“加温”,切实增进了人民群众福祉。十年来,从“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到“劳有厚得、学有优教、病有良医、幼有善育、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徐州不断绘浓城市共建共享幸福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