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盐城:改革赋能乡村振兴揭开新篇章

2022年10月10日 20:50:41 | 来源:盐阜大众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十年深革,“三农”巨变。

  党的十八大以来,“三农”领域以改革之深广谋发展之长远,持续深入推进的农村改革如一江春潮奔涌,冲破发展堵点卡点,释放出巨大的改革红利。

  这十年,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体系初步确立,农民与土地的关系理顺了,农业生产有了强劲动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阶段性任务基本完成,产权放活了,为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提供了有力支撑;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构建,更多小农户搭上了现代农业快车;城乡融合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城市与乡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这十年,盐城坚决扛稳农业大市、粮食大市责任担当,始终坚持把“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持续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市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制度框架基本形成,实现良好开局,乡村振兴实绩水平考核连续两年全省第一等次,高标准农田建设、富民强村帮促、促进乡村振兴改善农村人居环境3项工作以市为单位获得省政府督查激励,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画卷在盐阜大地徐徐铺展。

  特别是今年以来,盐城市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关于粮食生产系列决策部署,坚决担起“勇挑大梁”重大责任,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着力打造东部沿海大粮仓,积极为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作出盐城贡献。积极克服高温干旱、疫情防控、农资价格上涨等多项不利因素叠加影响,今年全市夏粮生产实现面积、单产、总产、效益“四增”好成绩,小麦总产、效益创历史新高。全市夏粮播种面积667.7万亩,夏粮总产51.8亿斤,夏熟小麦、大麦、油菜攻关田亩产均刷新全省历史纪录,夏熟粮油丰产丰收。当前,全市秋粮生产形势总体平稳,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控、防灾减灾等关键措施到位,有望再获丰收。全市上下紧盯全年粮食稳产高产目标,把“三农”压舱石夯得实之又实,积极助稳经济大盘。

  由大做强 农业迈向高质高效

  “今年小麦亩产525公斤,比去年多25公斤。种地十多年,这季小麦亩产最高。”10月2日天气晴好,站在建湖县颜单镇千亩稻田田头,看着长势喜人的水稻,盘算着全年“丰收账”,种粮大户徐正青心里乐开了花。

  “现在种田条件越来越好,收益也高。去年8月,村里开始建设高标准农田项目,最受益的当然是我们这些种田大户。”从最初承包200亩地,到前两年成立蔬菜种植家庭农场,承包下660亩地,种了10多年地的崔友祥同样越干信心越足。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作为全省唯一连续三年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表彰的设区市,盐城多年来以全国0.18%的土地、0.61%的耕地,生产了约占全国1.05%的粮食、0.7%的肉类、1.93%的蔬菜、1.8%的水产品和2.6%的蛋类。积极培育壮大粮食、生猪、蔬菜、家禽、水产、林果等六大百亿级优势产业,万亩特色优质农产品基地面积达72万亩,农产品长三角地区销售额达359.2亿元,粮食等14个大宗农产品产量和规模居全省第一。

  9月29日上午,盐城市30万吨粮食仓储项目开工仪式在大丰港经济开发区举行。该项目列入省市“十四五”粮食发展规划和市政府重点工程,是盐城市加快推进老旧仓容改造、全面提升粮食安全保障水平的一项重要举措。项目总投资15亿元,占地面积约450亩,建成后预计实现年产值百亿元,将显著提升盐城市高标准粮仓储备规模,提高粮食安全应急保供能力,为全市乡村振兴、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以项目抓发展,以项目谋未来。今年以来,盐城报省农业农村重大项目计划新建项目165个,总投资191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00亿元。其中,计划总投资60亿元的射阳县黄沙港国家中心渔港建设项目入选省重大项目清单。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农业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去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3000亿元。现有规模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789家,较2012年增加325家,其中国家级9家、省级92家,省级龙头数量全省最多,农产品加工产值之比由1.39∶1提高到2.44∶1。休闲农业、农产品电商等新业态加快发展,经营收入年均保持10%以上增幅,2021年销售额分别达197.4亿元、216亿元,农业功能加快向生产、生活、生态全方位拓展。

  产业兴旺 农民腰包越来越鼓

  金秋送爽,眼下正是冬枣收获和热销的季节。在盐都区学富镇施湾村,一排排高效设施农业大棚里,一串串圆润饱满的冬枣挂满枝头。前来采摘、品尝的游客,一边体验着“舌尖上的美味”,一边尽情感受着田园之乐。

  “在这里干干农活,既靠在家门口能照顾到小孩,一年又能挣到几万块,已经很满意了。”一直在冬枣采摘园做工的施湾村村民盛秀兰说,自从引进冬枣项目后,村里很多人都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农民富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最终落脚点。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上下持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如期全面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农民收入保持强劲增长势头,人均可支配收入提前两年实现翻一番,农村消费持续释放巨大潜力。从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从实现全面小康到迈向共同富裕,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持续增强。

  地区间的均衡发展向来是块难啃的“硬骨头”。盐城黄河故道片区曾因地理环境因素,成为全市农业发展的“洼地”。在省委工作队帮促响水、滨海两县基础上,去年盐城继续从市直机关选派42名队员组建市委驻阜宁、射阳富民强村帮促工作队,重点帮促两县35个村。这些“驻村第一书记”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为目标,以增强造血功能为主线,以经济相对薄弱村为重点,强化内生动力,挖掘自身潜力,加大政策助力,全面提升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水平,逐步建立经营灵活、管理有效、运行稳健、增收持续的集体经济发展新机制。

  射阳县千秋镇竹节居委会驻村第一书记季微微,在该村可流转土地有限的情况下,另辟蹊径,在滨海县陈涛镇流转500亩土地,启动射阳第一个县外“飞地”村级集体农场;海河镇川彭村驻村第一书记于宇,遵循村里养殖黑山羊的传统,利用科技帮促,与市农科院合作,成立川彭黑山羊养殖中心,摸索最优料肉比与最佳上市时间,有效规避市场价格波动;海河镇同丰村驻村第一书记何永红,主动争取后方单位支持,在市直教育系统创造性开展消费帮促活动,将村里的农产品带到城里销售,销售总额达230万元……

  脱贫攻坚完成之后,盐城市全面启动富民强村帮促行动,实施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三年行动计划,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2021年,全市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达14.02亿元,村平64.3万元,集体经营性收入30万元以上达80.6%。2021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6049元,较2012年增119%,增幅连续10年高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由2012年的2.17∶1缩小到2021年的1.68∶1。

  宜居宜业 乡村迸发强大活力

  10月6日中午,天空中飘着淅淅沥沥小雨,落在池塘里,打在荷叶上,一栋栋白墙黛瓦的两层小楼笼罩在烟雨中,构成一幅美丽的水乡画卷。响水县双港镇丰大村一组潘银霞家飘出阵阵饭香,饭桌上一道粉丝烧肉是他们家的必做菜。“粉丝是村里粉丝坊加工的,原料就是自家种的红薯,健康又安全,孩子最喜欢吃。”

  2019年,兴华村和丰大村两村融合,合力打造新型农村社区——丰华家园,目前核心区600户已全部建成。从30多年的老房子搬进两层小楼,潘银霞全家都很满意,带孩子闲余,潘银霞还会在小区里的粉丝坊做工。从潘银霞家出来,沿着宽敞的柏油路,走过一片池塘,就来到潘银霞所说的粉丝坊。工艺展示厅、产品展示厅、品尝间、冷藏间……一联排赭黄色平房既展呈出粉丝制作全流程,又是一个小型粉丝加工厂。

  “下个月是刨红薯的好时候,全村的红薯基本都要做成粉丝销售出去,到时候我们这儿就要忙起来了,咱们生产的双响牌粉丝可受欢迎哩。”潘恩祥继承了父辈制作粉丝的手艺,聊起制粉工艺,有着40多年制粉经验的他如数家珍,“传统制粉程序复杂,要经过20多道工序,费时费力,产量也低。机器代替人工以后,效率高了,产量也上去了。”

  兴华村和丰大村的红薯种植、粉丝加工历史悠久,红薯种植也成为当地农民致富的主导产业之一,粉丝加工坊也有几十家。作为当地新老融合典范,丰华家园还以“甜蜜丰华”为主题,按照省级特色田园乡村的目标定位,在社区内建有文化大剧院、村民议事室、体育健身馆等功能区,周边设有医务室、学校、便民中心、农家宴会中心等配套,真正实现社区内群众党建有基地、读书有学校、生病有处医、活动有场所,村民素养和乡风文明不断提升。

  既要稻谷满仓,也要“诗和远方”。自盐城市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以来,曾经“灰头土脸”的农村变成了如诗如画的美丽乡村,“土里刨食”的农民也变成了春风满面的新居民。目前,所有行政村完成综合整治任务,行政村垃圾整治达标率达100%,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覆盖率达100%,市域生活垃圾实现全量焚烧,县级以上文明镇、村占比分别达77%、63.58%,建成1个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和98个省级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涌现出东台甘港村、大丰恒北村、盐都新民村等一批极具盐阜特色的生态宜居美丽村庄。

  十年,是一支进行曲,更是一首序曲。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农村改革,谱写了新时代“三农”发展的华彩乐章,唱响了促进经济社会全局发展的“三农”强音,也为喜迎党的二十大奏响了铿锵乐章。实践发展永无止境,深化改革未有穷期,盐城“三农”工作将坚持以改革为帆、以发展为舵,在时代的波涛中破浪前行、再启新程。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