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新闻讯 通讯员/曹勇 张闰)提起白血病,很多人脑海中第一时间闪过的是“不治之症”、“化疗”、“骨髓移植”这样的字眼,其实,在白血病家族,有一种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俗称“慢粒”),可以说是“幸运”的白血病,因为它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是一种可治、可控的“慢性疾病”,甚至通过规范治疗能够实现停药达到功能性治愈!9月22日是国际慢粒日,借此机会,我们来一起来了解一下“慢粒”这种疾病。
低热、盗汗、脾脏肿大…… 慢粒发病初期症状隐匿
来自镇江句容的王同学,是一名高二的在校学生。紧张的学习之余,王同学喜欢和朋友们一起打打篮球、跑跑步。每次运动完,王同学都会出很多汗,他也没有在意,以为是运动后正常的反应。就这样,王同学出汗的现象越来越频繁,越来越严重,直到有一次学校安排的体检中,王同学发现自己的白细胞、血小板出现异常升高。
家人不敢马虎,赶紧带着孩子来到了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内科就诊。接诊的血液内科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朱雨凭借着多年临床经验,感觉王同学的病情并不简单,赶紧安排了更为详细的检查。最终检查结果显示,王同学确诊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家人听到这个消息后,如同晴天霹雳。
和王同学一家有相同心情的,还有来自南京的范女士一家。范女士刚刚结婚不久,正准备和爱人要个宝宝。一段时间以来,范女士发现自己的身材比以前有些“胖了”,范女士起初还以为自己可能怀孕了,但是检查的结果却让她感觉天都塌了。范女士脾脏巨大、白细胞超过300×109/L,并最终确诊为慢粒。
朱雨副主任医师检查患者
幸运的是,王同学和范女士经过口服靶向药物,对症治疗,均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有的患者是因为出现发热乏力,到医院进一步检查才发现是慢粒的。还有很多患者在常规体检时发现白细胞升高,得病了自己都不知道,比较隐匿。出现血液指标异常,一定要到血液科就诊,以免漏诊慢粒。”朱雨副主任医师提醒。
部分患者经充分治疗后可停药 “慢粒”被称为“幸运的癌症”
王同学和张女士是幸运的,因为及时与规范的治疗,两人的“慢粒”均得到了有效控制。如今王同学已经重返校园,成为了一名高三学生,投入到紧张的备考生活中。范女士也在医护人员的精心保障护航下,成功怀孕,并生下一个健康的女宝宝。像王同学和陈女士两人这样,规范服药、定期随访后,病情得到控制的人还有很多,所以慢粒又被很多患者称为“幸运的癌症”。那“慢粒”究竟是怎样的一种疾病呢?
朱雨医生介绍,慢粒白血病是首个被证明与染色体异常有关的人类肿瘤。国际慢粒日选择9月22日,正是由于患者体内第9号和22号染色体发生了相互易位,形成了一个新的基因——BCR-ABL融合基因。这种基因会干扰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导致细胞过度增殖、细胞凋亡受抑制,从而引起疾病的发生。在成人白血病中慢粒白血病占到15%左右,如果不加干预,慢粒患者会在3到5年后进入加速、急变期甚至危及生命。
曾经,慢粒白血病是不治之症,前些年火遍全网的电影《我不是药神》中,围绕故事主线展开的疾病就是“慢粒”。如今,随着靶向药物的出现,开启了“慢粒”治疗的新篇章。据统计,经靶向药治疗满意的患者,可以达到正常人群的寿命。像高血压、糖尿病等一样,慢粒成为一种可治、可控的“慢性疾病”,不仅使患者免于移植和化疗,还可以达到比化疗和骨髓移植更好、更稳定的疗效。大部分患者用药后,病程会停留在慢性期,没有不适症状,检查结果也正常,部分经过充分治疗并达到满意疗效的患者甚至可停药而不复发,达到“功能性治愈”。
如今治疗“慢粒”的靶向药物已经发展到第四代,为出现靶向药物耐药或不耐受的患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近年来,我们国家已经逐步将慢粒治疗大部分靶向药物纳入医保目录,这对于患者的治疗来说是一个好消息,大大减轻了患者治疗的经济负担,医保基金的支付使得人人都有使用靶向治疗的可能。
助力“慢粒”患者回归社会 日常生活中还应注意哪些?
随着靶向药物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慢粒”患者的体能、生存期已接近同龄正常人,完全可以从事正常的学习、工作。但是,现实中许多年轻患者仍会隐藏病情,担心一旦公开会受到别样眼光看待,对于日后升学、求职造成阻力。朱雨医生呼吁,希望各界携手为慢粒患者重建生活信心,消除歧视,让他们回归社会“大家庭”。
除了加强对慢粒患者的关爱,朱雨医生也提醒广大市民:在日常的生活中,尽量避免立即居住刚刚装修的房屋。入住之前最好进行甲醛、苯等化学成分的浓度检测;减少染发次数,尤其要避免一些劣质的染发剂;戒烟限酒,多吃水果、蔬菜;同时,也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心情,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遇到感冒、发热、软组织肿痛的情况,记得及时进行血常规检查,以防漏诊“慢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