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家村“泰香粳”水稻种植基地。侯继军供图
【乡镇名片】
西来镇位于靖江市东部,东南与张家港市隔江相望,东北与如皋市毗邻,镇域面积46.66平方公里。辖4个社区、16个行政村、32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66万人,有工业企业447家。2021年,西来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5.83亿元,同比增长23.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758亿元,同比增长10.7%。通过深入推进“一村一品”“企村联建”,全年各村集体经营性收入总额达1192万元,增幅8.85%。
【发展故事】
“杨书记,水稻长势喜人,根据过往经验判断,今年收成不会差,预计每亩产值能达5000元。”日前,在靖江市西来镇赵家村的一片水稻田里,头戴草帽、皮肤黝黑的种植大户刘宏查看稻情后,拨通了该村党总支书记杨学恒的电话。
赵家村面积3.5平方公里,实际耕种面积2000多亩,其中水稻种植面积1600多亩,如今是远近闻名的优质稻米基地,种植的“泰香粳”水稻口感好,受到消费者的喜爱,每年还没有上市就被预订光了。
刘宏告诉记者,今年他种植了300多亩改良后的“泰香粳”水稻,预估能有150万元的产值,“以前,我不敢做这样的梦,水稻亩产值2000元就是天花板了。”
刘宏是赵家村发展的亲历者,也见证了曾经贫穷落后的历史。“赵家村是西来镇名副其实的闭塞村,全村没有一条主干道,却有多条断头路,村民想到西来集镇上办点事,得绕很远的路才能坐上公交车。”刘宏说,全村共有2600多人,常住人口仅1200多人,“大多数年轻人都去外面谋生计了。”
在大城市做裁缝的刘宏,见了些世面,加上脑子比较灵活,家庭收入还不错。当时,即将退休的老书记找到刘宏,希望年轻又有想法的他回村发展。“家里人一致反对,认为没有前途,但我坚信赵家村会越来越好。”刘宏说。
看到大量农田由于劳动力外出而荒置,刘宏带头承包了100亩农田种植水稻。规模化作业,节约了人力成本和运营成本,每亩产值大幅度提高,村民看到了种田的希望,纷纷加入进来。
之后的2014年,赵家村的命运发生了第一次大的转折。当年,与336省道相连的苏农路穿村而过,赵家村终于不再是闭塞村,村民出行方便了许多,村里更是赢得更多发展机遇。2020年4月,一直从事农业工作的杨学恒来到赵家村担任村党总支书记,赵家村站上新的发展起点。
“提升基础设施,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新的赵家村“两委”班子定下新的发展规划,一方面,下决心打通所有断头路、断头桥,将苏农路延伸到村里每个小组。另一方面,找准着力点,大力发展高效特色农业。
“要想种粮也能发家致富,必须优化品种。”杨学恒说,经过前几年的杂交改良,靖江已经培育出了粳米新品种“泰香粳”,更重要的是,赵家村的生态环境一直未受到工业污染,非常适合种植“泰香粳”。
2020年,赵家村试种10亩地“泰香粳”,通过前期采用的小棚育秧技术,育秧期提早了一个月,成熟期也相对提前,“比其他新米提前约20天上市,抢得了市场先机,也卖出了好价格,农民尝到了种植的甜头。”杨学恒说。
2021年,赵家村“泰香粳”种植面积扩大到300亩,今年扩大到近500亩。为了推广“泰香粳”这张名片,赵家村注册了“米富民”生态大米商标。同时,进一步延伸产业链,采购了60万元的大米加工设备,通过粮食仓储、大米深加工等来提升“泰香粳”的附加值。
有主有次的产业结构,更有利于乡村经济健康发展。借助苏农路穿村而过的地理优势,赵家村在路边引进60亩花卉种植项目,不仅解决了村富余劳动力、低收入农户约50人的就业问题,200元每亩的土地管理费,还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
苏农路的另一侧,金灿灿的朝阳花既改善了以往脏、乱、差的路边环境,又能采集花籽榨油销售,增加村集体经营性收入。“长远看,这两个项目为我村打造种植采摘、体验旅游等项目奠定了基础。”杨学恒说。
通过尝试实践,赵家村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特色产业发展之路。从2020年负债28万元,到2021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60余万元,一举甩掉“穷帽子”,今年预计有望突破100万元。
“赵家村围绕大米特色产业做好、做强村集体经济,这是西来镇实施‘一村一品’探索乡村振兴之路的真实写照。”西来镇分管农业的副镇长刘宏江说,近年来,全镇20个社区、行政村因地制宜,“见龙村”瓜蒌籽、“桐邑”系列农产品等各领风骚,叫响了“老家西来”品牌。
“一村一品的‘品’,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农作物产业链,一棵树、一朵花、一粒籽,均可作为村集体经济的支柱产业,打造示范农业品牌,将‘美丽资源’转化为‘美丽经济’。”刘宏江说。
错落有致的民居,别致的花园、果园、菜园分布在房前屋后;广袤的田野,稻草编制的“农夫耕田”造型、成片的向日葵竞相绽放……秋日里,走进西来镇封家村,一幅优美的新农村画卷扑面而来。
近年来,封家村坚持走“人文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乡村农旅融合发展的道路,发展“向日葵+油菜”观赏作物种植模式,注册“丰家”系列农业品牌,打造集生产、加工、销售、运营于一体的产业链。“一年两季花儿美,春秋籽油销得旺”,2021年,油菜花、向日葵“两朵花”为村级集体创收近百万元。
“过去的封家村,路不平、水不清,人心不振,经济拮据,村民对村集体经济发展没有一点信心。”说起几年前的封家村,村民刘龙平直摇头,“这几年间,村里的变化真是翻天覆地!”
作为西来镇村经济实力排名第一的丰产村,这几年同样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该村与南通如皋相邻,受长江和焦港滋养,沿江而兴,依港而盛,现有多个“金字招牌”:江苏省水美乡村、江苏省三星级康居乡村、江苏省中山杉林木良种基地、靖江市国家中山杉良种基地等。
“近年来,在‘一村一品’发展建设中,我们对本地中山杉资源进行‘深挖’,借力域内国家级中山杉良种基地,构建体验式乡村旅游和乡村文化消费的新型农业产业链。”丰产村党总支书记王永兴说,该村致力于丰富“中山杉文化”,拓展体验项目,让游客深入乡村体验中山杉育苗、参与中山杉标本画创作、舒享中山杉林下康养等。2021年,仅这一项目就吸引游客千余人次,辐射带动村集体增收近10万元。
该村的新规划是,投资200万元打造中山杉湿地公园,配套兴建中草药园、花卉种植田等,大力发展休闲旅游、特色养生、田园民宿等康养产业,促进“丰产美景”加快转换为“丰产经济”。
“‘一村一品’是西来镇践行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富民增收的总指挥棒。2021年,通过‘一村一品’建设,全镇上下齐心谋发展,各村集体经营性收入总额达1192万元,增幅8.85%。”西来镇党委书记张忠说,接下来,该镇将继续举全镇之力,推动“一村一品”向精细化方向发展,进一步做细、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夯实强村富民基础。
记者手记:让“一村一品”更有特色
发展“一村一品”是推动乡村产业集聚化、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重要举措。西来镇推广“一村一品”的成功实践启示我们,要因地制宜,错位发展,让“一村一品”更有特色,更好地推进乡村振兴。
谋划产业发展,最重要的是用好本地特色。“生态环境好,一直未受到工业污染”是西来镇赵家村最大的特色,利用这一优势,该村大力推广种植“泰香粳”优质品种,很快打响生态稻米品牌。丰产村建有国家级中山杉良种基地,利用这一特色资源,当地着力打造“中山杉文化”,旅游、文创、康养,一系列项目搞得有声有色。
用好本地特色的同时,还要注重错位发展,杜绝“一窝蜂”发展产业,形成恶性竞争。西来镇在这一方面的做法,特别值得借鉴。各个村没有一哄而上搞同质化项目,而是错位发展、互相补充。见龙村的瓜蒌籽、封家村的向日葵、泥桥村的水蜜桃……村与村之间各兴其业,充分彰显各自特色的同时,共同叫响“老家西来”农产品品牌。
百卉含英,群芳竞艳。期待各地镇村进一步筛选出适宜本土生长的“产业苗”,培育壮大更多特色产业,奋力绘就美丽乡村生态振兴、产业振兴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