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午后,空气中仍带有一些灼热。紧靠梨园路公园的奎河路,崭新的双车道路面上“铺”满了浓密的法桐树荫,过往的行人悠闲惬意。
这是一条新建的道路,道旁种植了数百棵8—10年法桐树,它们都是从吕梁苗圃回迁过来的。
经历了徐州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热夏天,徐州市民更加希望城市能够多种树、种大树,道路两旁有浓荫遮盖,然而事实上行道树中的大树却越来越少了。一方面,修建地铁、道路拓宽、地下管线、排水管网……轰轰烈烈的城市建设与行道树的生存空间难免会遇到冲突,另一方面,大树已经被禁入城,在城市更新日趋加快的大背景下,徐州努力寻找城建和绿化的平衡点,解决城市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构建生态舒适、四季有景的城市绿荫系统。
地下管线扎堆
绿化功能“让路”
徐州这几年的城市建设如火如荼,陆续建成三环东路、三环西路、三环北路、三环南路、迎宾大道等高架快速路,城东大道快速路等正在加快实施,即将实现成环成网。其中,轨道交通更是一年一个跨越。2019至2021年期间,每年实现一条线路通车运营,成为非一线城市中建设到三线组网最高效的城市,目前运营里程达64公里。根据2019年徐州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第三轮修编,修编后的方案为“8+6”,即8条轨道交通普线、6条市域线,总共14条线路,共574.8公里。
不仅道路建设力度很大,热力管网、通信电缆的铺设、雨污分流工程的实施等,都会影响到行道树的种植和生长。道路施工结束,绿化工程便紧随其后,有了冲突时,谁给谁让路呢?
市住建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道路修好后,由园林部门负责设计绿化方案,获批后开始施工。道路建设首先要考虑的是通行功能,不可能为了增加绿化空间而改变规划。当交通功能和绿化有冲突时,绿化就要改变方案,给通行让路。
大树不再进城
优选“速生”树种
2020年夏天,为抑制杨树飞絮,砍去了金山东路等多条道路边高大的杨树,新种了法桐等其他品种的树苗。然而让市民遗憾的是,随着杨絮一起消失的,还有夏天的凉荫。
大树、古树的存在,不仅能够遮挡烈日、调节气温、绿化城市,而且代表着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
“市民希望行道树多种些大树,但国家早就明文禁止大树进城。大树来自深山老林,如果所有的城市都到深山去购买、移植大树,生态系统很快就会被破坏。”市住建局园林重点办工作人员耿磊说,早在2009年9月,国家林业局就发布了《关于禁止大树古树移植进城的通知》,禁止将大树、古树移植进城,遏制大树、古树进城之风;省住建厅2017年下发的《江苏省城市行道树建设指引》中也明确提出,新栽植行道树一般以胸径8—12cm为宜,原则上速生树种不超过15cm,慢生树种不超过12cm。
去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关于科学绿化的指导意见》,再次提出“尊重自然规律,坚决反对‘大树进城’等急功近利行为,避免片面追求景观化,切忌行政命令瞎指挥,严禁脱离实际、铺张浪费、劳民伤财搞绿化的面子工程、形象工程”。
条条禁令之下,该如何尽快构建城市绿荫系统?
“徐州市在金山东路等多条道路上种植了速生树种法桐,三年即能成荫,而且都是无悬铃或少悬铃的新品种,减少飞絮‘毛毛雨’对市民的困扰。”耿磊说,中山北路上的行道树女贞已经种植20年,还未达到成荫的效果,下一步准备也改种法桐,将女贞移植到中山北路九里山宕口。
如今,徐州已经形成王陵路、迎宾大路、青年路等多条特色法桐林荫道,不久的将来,一条条美丽的法桐大道将会把这座城市点缀得更加幽静、古朴。
保护城市老树
先“寄养”再“回用”
在这个炎热的夏天,每次走过建国路与解放路的交叉口,市民马老先生都会不禁怀念起从前这里一排高大的法桐树,“几年前修地铁2号线的时候,大树迁走了,现在又是奎河整治,那些大树还能回来吗?”
马老先生心心念念的建国路法桐树,如今正生长在拖龙山公园内。公园内专门辟出了一块绿化空间,竖了一个“苗木移植”的牌子,几棵胸径半米多的法桐枝叶虬劲。
据园林建设管理中心工程质监科科长王荣介绍,除了这些法桐,还有木槿、红叶李、石楠、丛生腊梅、朴树、五角枫、木瓜树等69株苗木,均移自市重点工程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工程奎河段。经过几年的精心养护,它们已经长得枝繁叶茂,形成了一片独特的景观,也体现了徐州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延续。
“但这些树木无法回迁了,原址没有留下种树的空间。当时就考虑到这一点,所以迁移到了拖龙山公园这片在建工地。而那些需要回迁的树木,一般都会‘寄养’在吕梁苗圃。”
这些年,徐州城建中迁出去的树木,已经有不少顺利“回用”,有的迁回原址,有的则移植到别的地方。
奎河路西侧的几百棵大法桐,修路期间也曾在吕梁苗圃“寄养”过。今年春天“回家”后,很快就适应了新环境,长势良好。
今年6月重新开放的彭城广场,共回迁了30多棵树木,其中最老的是110岁的木瓜树,另外还有榔榆、丛生乌桕、朴树等大乔木20棵左右,木本石楠等常绿树种约10棵。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树木都适合移植。法桐树生命力很顽强,移植后存活率很高,而一些古树名木,“搬家”的时候就要非常谨慎。西安路上那棵200多年的老槐树,经过两次“搬家”,最后落脚在徐州植物园内,虽然园丁们对它呵护有加,但仍没逃脱 “人挪活,树挪死”的命运。幸运的是,它的周围长出了几棵新树苗。
从前,彭城广场还种有树龄分别为180多年和130多年的两棵木瓜树,2018年施工时搬迁到植物园。为了避免反复移植造成伤害,园林部门决定让它们在植物园安家落户。广场上原本还有石榴等另外几棵老树,因为移植过程中经过大幅修剪,景观效果不是非常理想,目前仍在吕梁苗圃“寄养”,需要时可能会回迁。
因地制宜添绿
增加城市韧性
《江苏省城市行道树建设指引》中建议,电缆、管道等设施距离树木根茎中心的最小距离为1—1.5米,记者调查发现,徐州城建设施中基本都能达到这个标准。
华润热力总公司工程部工作人员付先生介绍,在非机动车道,热水管网的埋深一般在0.7—1.2米。在已经栽种大树的路段,会尽量避开树木,或者根据园林部门要求将埋深增加到2米,给大树留下生长空间,“徐州老城区的地下空间确实很紧张,施工会遇到雨水、污水、给水、高压电力、电信、燃气等各种管线,做好规划非常重要。”
在地下管线规划设计上,徐州已将海绵城市和韧性城市建设要求融入生态保护、水资源、水系布局、绿地系统、功能分区、环境保护、市政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内容中。但在树木栽植中,仍然遇到各不相同的难题。
“有的道路虽然栽种空间足够了,人行道上也留好了树穴,但下面刚好是热力管道,影响树木生长,只能舍弃,或者是作出变通,见缝插针、因地制宜。”王荣说,迎宾大道上有一段就遇到了这样的情况,大约一二百米的路段一直没能栽行道树。
如果人行道足够宽,达到5—8米的话,就可以在不影响交通的情况下,把树穴移动到合适的位置再进行栽种,或者直接移到人行道内侧的绿地,千方百计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市民遮荫的需要。
为了保证成熟率,还要根据土层的深浅选择浅根系或者深根系的树种,地势高的地方栽种耐旱的,地势低洼的地方则挑选喜水的,以法桐、重阳木、乌桕、榉树等乡土种树为主,适地适树。
行道树一般间隔4—5米种植一棵,新种的树苗很难在短期内达到理想的遮荫效果,下一步,徐州将在具备条件的绿道边种植“三五成组”的林荫树,让市民每走一段就有一个乘凉的地方,空间足够的话还可以安置座椅,起到纳凉、休憩的作用。
“如果遇到管线迁改等问题,我们会召集全市相关单位召开联调会议,要求必须给行道树留足距离。”耿磊表示。
寻找城建和绿化的平衡点,解决城市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这是打造韧性城市需要面临的又一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