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惊现超级人造月,一场当代造月神话在数万人的瞩目下展开

2022年09月01日 10:34:40 | 来源:荔枝新闻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荔枝新闻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在满地都是六便士的街上,他抬起头看到了月亮。——威廉·萨默塞特·毛姆《月亮与六便士》

  电灯一亮,就出现一个感知的世界。电灯一灭,这一感知的世界就荡然无存。——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 

《人造月》先导片

  8月29日,一颗直径6米的巨大“球体”惊现德基广场负一楼,引得无数路过的观众驻足打卡拍照,仅用一天时间就成为引爆全城的热议话题。据了解,这颗“球体”是德基美术馆策划的首次“中庭艺术项目”——《人造月》,是当下炙手可热的著名实验艺术家王郁洋专门为德基广场二期中庭空间全新创作的艺术作品,也是他迄今为止系列作品中体量最大的一件。

  王郁洋,1979年生于哈尔滨,2004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2008年获中央美术学院硕士学位。现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曾在广东美术馆、伦敦Massimo De Carlo画廊、意大利佛罗伦萨Novecento美术馆、龙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等国内外重要机构举办个展,也曾参与2021年成都国际双年展——超融体,2020年UCCA 北京非物质 / 再物质:计算机艺术简史,香港/迈阿密巴塞尔艺术博览会、仁川国际电子艺术节展、澳大利亚悉尼白兔美术馆、德国之夜——文化交流展等国内外重要艺术家群展。2021年参加和美术馆「ON | OFF 2021:回到未来」。2022年参加第59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

  策展人孙冬冬说,在艺术家王郁洋这里,月亮拥有一个辩证的形象,在他围绕“月亮”建立的一系列叙事中,我们既能看到一个抽象化的球体,同时又各具殊相——例如他此次作品《人造月》,由各式各样日光灯管组成的球体表面,看似模拟夜空中的冰轮皓月,实则包含着人工与自然之间的历史张力。

  此次“中庭艺术项目”以被看见的形式启幕,在连通德基广场二期天幕和中庭的巨大垂直空间内,以“造月、升月、亮月”完整呈现这件艺术作品的诞生,每一位公众既是这场艺术事件的“观看者”也是“参与者”。

  跨越文化与时代的边界

  德基美术馆不仅用科技赋能经典文物,对中国古代艺术、人类文化更是深耕已久,首个重磅展览“金陵图数字艺术展”,将被誉为南京版“清明上河图”的《金陵图》数字活化于百米动态长屏,引起无数观众的热烈反响。还有此前开幕的“50绝美—御宋”五大名窑珍品展,重磅集结了50件汝、官、哥、定、钧及张公巷窑烧造的传世精品,在全国范围内都十分罕见。

  这一次,艺术家王郁洋“打造月球”,更是为现场观众带来了一场人文视觉盛宴。孙冬冬在策展人语《借月之名》中写道:王郁洋从一开始就未在传统的“自然—文化”的人文主义逻辑下展开,正如《人造月》所提示的,日光灯管作为一种技术物,它的一端与现代化的技术环境相连,另一端连接着一个艺术世界。

  《人造月》的光并不来自宇宙,而是被想象成来自宇宙,它实际上是对技术物的某种“抽象”,生命经验与技术经验被整合在“技术—文化”的语境之中,因为技艺此时的目的是为了将技术物从原有的技术环境中脱离出来,使得它不再是一种功利性的代具,而是转而成为一部吸收感官,制造时间的机器。

  架起公众与艺术的桥梁

  “世界不是自然的,但必然是历史的。历史是时间,以技术物为形式的沉淀赋予我们以世界”。展览《人造月》在德基广场的公共区域演示安装,整个安装排演过程再一次激活我们关于月亮所有的文明记忆,当它被点亮时,也许会像所有的仪式一样,人群中会发出一阵欢呼,仿佛那一刻又回到了人类文明的初始,当我们为了同一个目标共聚一处,内心对于乌托邦的召唤重新降临在我们的身上,如果这是源于自然的启迪,那么媒介传来的就是一次来自远古的回声。

《人造月》组装视频

  将公共艺术项目扩展到了德基广场中,是为了让更多的观众亲近艺术、感知艺术。随着“中庭艺术项目”在德基广场二期负一楼正式启动,一场当代造月神话在万众瞩目下正式展开,艺术家王郁洋亲临现场为这颗“超级人造月”安装第一颗灯泡。直至9月6日,25000个灯泡将在九天内全部安装完毕,这颗在百万公众见证下诞生的“超级人造月”,将于城市中心缓缓升起,当它闪耀出皎洁的月光,古都金陵将沉浸在这东方式的宇宙浪漫之中。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