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秦淮河北水关段
昨天,95岁高龄的扬州城建专家朱懋伟整理资料时,找到了一份20世纪70年代的资料,当时曾经有“利用城河建造人防工程”的动议,但最终扬州市建设部门以情况汇报的形式,向省市提出了予以保留的意见,最终被采纳,从而让扬州内城河保存了下来。
上级部门曾有动议
填小秦淮河建设防空洞
“1975年,为加强扬州人防建设,当时的省里和扬州专区曾有动议:填小秦淮河建防空洞。”
“过去扬州老城区有两条城中河,一条是汶河,一条是小秦淮河。新中国成立之初,汶河因干涸和脏乱被填平后,小秦淮河便成为扬州古城唯一存留的内城河。”朱懋伟说,小秦淮河是扬州的市河,沿河两岸散落了许多自宋、明、清以来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传承有序。它同时又是数百年来扬州城区的一条功能河,雨季排涝,灾时输水,从未间断。新中国成立后,扬州更是集财力物力疏浚小秦淮河,保护了沿河历史文化遗存,还了小秦淮河一泓清水,极大地方便了沿河数万居民的生活。
小秦淮河如果填了,不仅对城市的防洪排涝产生影响,对沿线的居民生活也将带来影响,也让这条充满历史的河流从此消亡。面对这样的动议,如何处理?朱懋伟回忆说,当时的建设部门也遇到了头疼的问题。
如何将小秦淮河保护下来?建设部门研究后决定,以调查情况汇报的形式,通过各种数据分析,向市委提出保留小秦淮河的意见。
提交调查报告
最终将小秦淮河保护下来
“经过一系列走访调查,1976年2月23日,建设部门向当时的市委提交了一份《关于利用城河建造人防工程调查情况汇报》。”朱懋伟回忆说,这份报告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调查分析。
一是排水出路问题。内城小秦淮河长约2公里,为我市旧城区排水主要出路,我市中部有面积40万平米的地面雨水经明沟、道路直接排入城河,其中有21个下水道出水口排入城河,如填塞城河,雨水、污水需要出路。如改设下水道排水至老运河,因为出水口位置低于老运河水位,必须在总出水口处建造一个流量的翻水泵房两座,常年抽水,才能保证污水及时排走,并在洪水季节不致倒灌。先建萃园桥以北一段,全线工程短期难以实现。
二是填河筑路影响两岸房屋问题。填河就需筑路,所筑路面应与四周干道相通相平。如萃园路标高为9.3米,三元巷标高为10米。而城河沿岸房屋地基低洼,房基标高约为6-6.5米,这样路面高度就与房屋檐口相齐了,受影响的房屋计1117间。道路建成后,两侧需筑挡土墙,这些房屋处于一个洼沟之中,带来了积水、交通等一系列问题,需要妥善解决。
三是经费问题。初步测算,萃园桥至务本桥一段建造下水道、挡土墙,路面所需费用30万元,全线工程约需300万元,同时要建设泵房两座,还需长年抽水费用。
“《报告》提交后,地委、市委专门召开了会议,领导们一致同意保护小秦淮河的意见,并向省委汇报,省委同意扬州不填小秦淮河的意见,放弃利用城河建造人防工程的动议,人防工程建设重新进行调整,最终小秦淮河被保护了下来。统筹考虑后,1978年开始建设‘782’工程。”朱懋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