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富美高”新江苏十年画卷——中共江苏省委“中国这十年·江苏”主题新闻发布会实录

2022年08月13日 07:00:02 | 来源:新华日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在“中国这十年·江苏”

主题新闻发布会上的主发布稿

吴政隆

女士们、先生们、媒体朋友们:

  非常高兴和大家在这里见面。首先,我代表江苏省委,对各位媒体朋友们长期以来给予江苏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江苏承载着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深切关怀、殷切期望。进入新时代,总书记亲自为我们擘画了“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新江苏的宏伟蓝图;迈进新征程,又赋予我们“在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争当表率,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上争做示范,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的光荣使命。“江苏这十年”,就是8500万江苏人民以大地作纸、以奋斗作笔,把总书记擘画的“强富美高”新江苏宏伟蓝图从“大写意”一笔一笔绘制成“工笔画”的十年。今天,我们给大家发布的就是新时代以来“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的“十年画卷”。

  在这幅画卷上,“经济强”的实力更加彰显,高质量发展成为鲜明特征。我们坚定不移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连跨6个万亿级台阶,从2012年的5.37万亿元跃升至2021年的11.64万亿元,约合1.8万亿美元,相当于韩国的经济总量。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13.7万元、超过2万美元,居各省(自治区)之首。实体经济占全省经济总量80%以上,数字经济规模超5万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达到39.8%和47.5%。高铁通车里程从627公里增加到2212公里。粮食总产量稳定在700亿斤以上。我们以占全国1.1%的国土面积,承载了6%的人口,创造了10.2%的经济总量,全省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发展影响力迈上了新的台阶。

  在这幅画卷上,“百姓富”的成果更加丰硕,高品质生活成为新的追求。我们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十年来,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翻了一番、达到4.75万元,其中城镇居民5.77万元、农村居民2.68万元,均居全国前列,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37:1降低为2.16:1,是全国城乡收入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城镇新增就业年均超过140万人,占全国十分之一以上,全省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实现度超过90%,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

  在这幅画卷上,“环境美”的色彩更加绚丽,“美丽江苏”图景充分展现。我们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十年来,在经济总量翻了一番多的同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单位GDP的能耗、碳排放强度分别下降48.3%、43.4%。2021年,全省PM2.5年均浓度下降至33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提升到82.4%,国考断面优Ⅲ比例达到87.1%,全面消除劣Ⅴ类水体,生态环境质量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现在,江豚重现江苏段,桃花水母再现太湖,蓝天白云成为常态,绿水青山触目可及。

  在这幅画卷上,“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标识更加鲜明,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丰富多彩。我们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党员、教育人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抓,既富老百姓的“口袋”,又富老百姓的“脑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文化惠民工程扎实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实现城乡全覆盖,涌现出赵亚夫、王继才等一批时代楷模。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成为全国示范样板,文明城市数量达到29个、居全国第一位,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公民文明素养、文化自信达到新的高度,文化强省建设跃上新台阶。

  在这幅画卷上,全省人民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正在“扛起新使命、谱写新篇章”。迈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我们始终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踔厉奋进、勇毅前行,坚决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光荣使命,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这里,我想和大家一起回顾这十年中几个重要的历史时刻,共同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的亲切关怀,直观感受江苏在总书记指引下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第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是,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镇江考察,老党员崔荣海挤到人群前面,紧紧握住总书记的手激动地说:“您是腐败分子的克星,全国人民的福星!”正是在这次考察期间,总书记在我们党的历史上首次提出“全面从严治党”,并要求江苏有更强意识、更多举措、更大作为,推动全面从严治党迈上新台阶。

  回顾这一重要历史时刻,我们重温的是江苏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推动全面从严治党迈上新台阶”的谆谆嘱托,坚决扛起“全面从严治党”首先提出地的重大政治责任,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从严管党治党,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的奋斗历程。十年来,我们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扎实开展党内集中教育,强化党的组织体系和干部队伍建设,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不断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全省政治生态更加风清气正、健康向上。共查处“四风”问题3.3万起,立案查处违法违纪案件近21万件,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建设不断加强,各级党组织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党员干部担当作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显著提升。这十年,在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中、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战大考中,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始终冲锋在前,党旗始终高高飘扬在一线。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崔荣海老人专门请镇江选出的全国人大代表聂永平在全国人代会期间向总书记汇报:“这些年,咱们共产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又回来了!”这朴实的话语,道出的是江苏全省人民的共同心声。总书记深刻指出,自我革命是我们党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我们将始终坚持“严”的主基调,以赶考的清醒和坚定,把全面从严治党、党的自我革命不断推向深入。

  第二个重要的历史时刻是,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顶着夜色来到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视察,与科研人员亲切交流,强调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依靠创新驱动,实现科技同产业无缝对接,不断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

  回顾这一重要历史时刻,我们重温的是江苏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也讨不来”的谆谆教导,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突破“卡脖子”技术,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奋斗历程。在江苏的创新版图上,科技创新的能力显著提升。我们布局建设了苏州实验室、紫金山实验室、太湖实验室等一批重大创新平台,形成了一批重大原创成果,锻造了“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神威·太湖之光超算等一批“国之重器”。这些年江苏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人数和成果数,均居全国首位。在江苏的创新版图上,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我们先后设立了江苏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先进技术成果长三角转化中心等,着力推动优势技术成果转化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紧密衔接,每年推动实施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纳米、超算、物联网、生物医药等产业和创新水平均居全国前列。总书记视察过的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累计转化科技成果6200多项,衍生孵化1200多家科技型企业。在江苏的创新版图上,科技进步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十年来,全省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从2.38%上升到2.95%、达到创新型国家和地区中等水平,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从5.7件提高到41.2件、居全国各省(自治区)首位,高新技术企业从5100多家增加到3.7万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56.5%提升到66.1%,全省区域创新能力居全国前列。我们将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勇当我国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

  第三个重要的历史时刻是,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出席中哈亚欧跨境运输视频连线仪式,亲自见证跨境货运班列从中哈连云港物流基地鸣笛开行,总书记在致辞中希望将连云港—霍尔果斯串联起的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打造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标杆和示范项目。

  回顾这一重要历史时刻,我们重温的是江苏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指示要求,把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与深入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紧密结合起来,放大向东开放优势,做好向西开放文章,推动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更好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奋斗历程。十年来,全省进出口总额从3.5万亿元增加到5.2万亿元、占全国13.3%,2021年全省实际使用外资达288.5亿美元、居全国首位。江苏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进出口额年均增长9.2%,占全省比重提高到25.4%。总书记见证的中哈连云港物流基地进出货物量年均增长21.7%,全省中欧班列累计开行量突破9000列。江苏企业“走出去”遍及172个国家和地区,累计对外投资项目8490个。柬埔寨西港特区成为“一带一路”合作的标志性项目,中阿产能合作示范园建设扎实推进。江苏自贸区、南京江北新区、苏州工业园区等重大开放平台,为江苏高质量发展增添了强大动力。我们将更大力度推进开放强省建设,努力把江苏打造成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成为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枢纽,更好地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

  第四个重要的历史时刻是,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后首次赴地方视察就来到江苏,亲临徐工集团考察,坐进一辆超大吨位的全地面起重机的驾驶室,向技术人员详细询问起重机性能、产量、价格,强调必须始终高度重视发展壮大实体经济,抓实体经济一定要抓好制造业。

  回顾这一重要历史时刻,我们重温的是江苏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实体经济、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把实体经济作为江苏发展的“看家本领”,加快建设制造强省,着力构建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的奋斗历程。十年来,江苏制造业基础不断巩固,制造业增加值从2.3万亿元增加到4.2万亿元,占全国的13.4%、全球的约4%,占全省GDP比重去年达到35.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8.4个百分点,占比为全国最高。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壮大,全省规模超万亿元的行业达到5个,新型电力装备、工程机械、物联网、纳米新材料等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入选“国家队”、数量居全国首位;特高压设备、晶硅光伏、特钢材料、品牌服装、轨道交通装备等7条产业链迈入国际中高端水平。制造业骨干企业竞争力加快提升,规模超千亿的龙头骨干企业数量从2家增加到12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单项冠军企业数量均居全国前列。我们将深入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努力把江苏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第五个重要的历史时刻是,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徐州市贾汪区马庄村考察,亲切与村民拉家常、谈生产、话民生,在村里的香包制作室,总书记自己花钱买下村民王秀英制作的中药香包,笑着说:“我也来捧捧场。”离开马庄时,总书记祝大家健康幸福,日子越过越好。

  回顾这一重要历史时刻,我们重温的是江苏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重要指示要求,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更高水平的民生“七有”、交出更有温度的民生答卷的奋斗历程。十年来,我们坚持把75%以上的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投入到民生领域,持续保障改善民生,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在幼有所育上,新建、改扩建幼儿园近5000所,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超过90%,建成普惠托育机构2600多家。在学有所教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47%提高到65%、进入普及化阶段,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2010年的9.32年上升到2020年的10.21年。在劳有所得上,城乡就业人口总量达到4900万人,居民收入与GDP增长基本同步。在病有所医上,每万人拥有医疗机构床位数从33张提高到近55张,人均预期寿命从76.63岁提高到79.32岁,居民健康主要指标均位居全国前列。在老有所养上,建成护理院310家、占全国总数的39%,建成837家医养结合机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近2万个,养老服务床位从35.2万张增加到74.3万张。在住有所居上,城乡居民住房条件持续改善,全省累计建成各类保障性住房292.7万套,735.72万困难群众入住新居。在弱有所扶上,特困供养对象、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低收入家庭、支出型贫困家庭四大类群体全部纳入救助范围,城乡低保统一标准并从每人每月不低于240元提高到803元。我们将坚持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件接着一件干,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让老百姓的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好。

  第六个重要的历史时刻是,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南通五山滨江片区,称赞曾经脏乱差的环境发生了沧桑巨变,强调一定要走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回顾这一重要历史时刻,我们重温的是江苏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指示和关于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战略要求,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良性互动的奋斗历程。十年来,江苏生态环境实现了从严重透支到明显好转的历史性转变,绿色已成为江苏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良好的生态环境已成为江苏百姓最有幸福感的公共产品,群众对环境的满意度提升至93.6%。全省拥有国家森林城市8个、国家生态园林城市9个,获联合国人居环境奖城市5个,建成省级特色田园乡村446个。这里,我以“一城一镇一园区”的生态嬗变为例,给大家作一个介绍,这也是江苏全境生态环境变化的生动缩影。“一城”就是徐州市,作为资源型城市,长期大规模、高强度的矿山开采导致生态环境严重透支,通过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开展采煤塌陷区治理、大规模开展植树造林,持续加强环境综合治理,由“一城煤灰半城土”变为“一城青山半城湖”。“一镇”就是宿迁市耿车镇,曾经因发展废旧塑料加工业而闻名全国,一度“黑烟毒气满天飞,垃圾塑料遍地堆”,这些年以壮士断腕决心去污减塑、转型发展,从“垃圾围城”的困境中实现重生,脱胎换骨变成了全省闻名的生态镇、电商镇。“一园区”就是张家港市东沙化工园区,该园区全面关停环保不达标、安全没保障的低端落后化工企业,整体“腾笼换鸟”“凤凰涅槃”,发展智能装备、新型材料等产业,成功实现了“华丽转身”。欢迎大家到江苏各地走一走、看一看,亲身感受江苏这十年生态环境的“沧桑巨变”。我们将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南京座谈会上提出的长江经济带发展“五新”“三主”的定位要求,努力把江苏建成美丽中国示范省。

  各位媒体朋友,每一个历史时刻都是一幅生动、鲜活的历史画面,共同组成了“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的十年画卷。这幅画卷,处处彰显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伟力和实践伟力,处处浸润着人民领袖对江苏发展的科学指引和亲切关怀,处处洋溢着人民群众的欢声笑语和幸福生活。十年画卷如此多娇,我们深切感受到有习近平总书记掌舵领航,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是党之大幸、国之大幸、民之大幸;深切感受到“两个确立”确立的是全党的“顶梁柱”、人民的“主心骨”,确立的是思想的“定盘星”、行动的“指南针”,对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深切感受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为人民奋斗是最大的幸福。迈进新征程,江苏人民意气风发、斗志昂扬!我们将始终牢记总书记的谆谆嘱托,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决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光荣使命,切实担起“经济大省要勇挑大梁”的重大责任,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始终保持干事创业的拼劲闯劲,敢为善为,奋勇争先,坚定不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紧跟习近平总书记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不断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答记者问

  人民日报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一定要把我国制造业搞上去。诚如吴书记刚才介绍的,江苏以实体经济见长,制造业规模多年保持全国第一。能否请您进一步介绍一下,这些年江苏在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上有哪些举措?

  吴政隆:非常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实体经济是江苏的家底,制造业是江苏的根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把实体经济发展作为“看家本领”,把制造强省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2021年,全省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5.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8.4个百分点,居全国第一位。在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上,我们主要是抓好四个方面工作,概括起来就是做好“加减乘除”法:

  做好“加法”,就是狠抓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和重点企业培育做大增量。坚持把重大产业项目作为转方式、调结构、增后劲、惠民生的重要抓手,把现有企业发展壮大作为重要基础。十年来累计建成投产百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85个,50亿元以上项目205个,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壮大,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年均增速分别达14%、12%,2021年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达39.8%、47.5%。

  做好“减法”,就是通过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腾出发展空间、促进转型升级。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近五年来依法依规关停取缔各类“散乱污”企业5.7万家,关闭退出4739家安全环保不达标、低端落后的化工生产企业,全省七大高耗能行业规模占规上工业比重由2012年的33.5%下降至2021年的29.3%。

  做好“乘法”,就是通过创新和数字赋能给产业插上腾飞的翅膀。一方面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培育产业链,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全力打造一批万亿元级、千亿元级的产业集群。全省先进制造业集群规模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70%左右,比2012年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另一方面对传统制造企业加快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赋能,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对5万多家规上制造业企业进行了智能化、数字化改造,推动工业化信息化两化融合,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居全国第一。

  做好“除法”,就是通过深化改革破除制约发展的痛点堵点。全力打通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大力营造综合最优的政策环境、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高效便利的政务环境、公正透明的法治环境、亲商安商的人文环境,着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世界一流营商环境,真正让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这十年,全省制造业年均实际使用外资超过110亿美元,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392家投资落户江苏,这从一个方面佐证了我省优良的营商环境。

  今年,我们还将举办世界智能制造大会、世界物联网博览会、中国(南京)软博会,这些都是推进全球先进制造业和数字经济交流合作的国际性平台,欢迎大家届时给予关注、积极参与。谢谢!

  新华社记者:我们了解到,近年来江苏高度重视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江苏段经常可以看到江豚嬉戏场景,吸引市民前往“打卡”,能否给我们介绍一下这些年江苏是如何推进长江生态环境保护的?

  吴政隆:感谢你对江苏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关注。长江是我们的母亲河,保护好长江的生态环境事关全局、长远和根本,是总书记和党中央关心关注的“国之大者”。我来介绍一下江苏在这方面所做的工作。大家知道,长江江豚被认为是长江生态的“晴雨表”和“微笑天使”,随着长江大保护的深入实施,这些年江豚活动的区域在我省已经由部分江段扩大至整个江苏段,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些年长江生态环境质量的重大变化。

  江苏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定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战略要求,推动长江江苏段生态环境质量发生转折性变化。作为长江下游的江苏段,长江干流水质连续4年保持Ⅱ类,主要入江支流水质优Ⅲ比例达98.3%,全面消除劣Ⅴ类断面。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考察江苏时,用“沧桑巨变”充分肯定南通五山沿江地区的环境整治成效。我们重点抓了四个方面工作:

  一是坚持问题导向推动工作。把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有机统一起来,通过发现问题、整改问题,推动工作、见到成效。我们全面抓好国家警示片披露问题、中央环保督察及“回头看”反馈问题、全国人大常委会生态环保领域执法检查发现问题的整改落实。同时,我们还在省内建立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举一反三”的工作机制,建立了江苏省污染防治综合监管平台,上下联动开展明察暗访,广泛征求人民群众意见,通过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持续推动生态环境改善提质。

  二是着力破解“重化围江”难题。制定化工钢铁煤电行业转型升级实施意见,实施重化产业安全环保整治提升行动,开展化工企业关停、转移、升级、重组“四个一批”专项行动,近五年来累计关停沿江化工企业3505家,压减沿江1公里范围内化工生产企业145家,取消25家化工园区的定位,推动沿江产业转型升级、沿江经济高质量发展。2021年,沿江八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分别占到全省的86%和87.4%。

  三是坚决落实长江“十年禁渔”。全面完成长江干流、水生生物保护区的退捕禁捕任务,全省7392艘渔船、14887名渔民全部退捕上岸,渔民得到妥善安置。长江江苏段生物物种资源密度显著回升,鱼类多样性开始恢复,江豚自然种群数量稳定增长。

  四是系统开展沿江岸线修复。多措并举实施岸线生态修复,累计退出72.6公里长江生产岸线转为生活、生态岸线,沿江两岸造林面积超过115万亩。高标准打造沿江特色示范段,南通五山、南京幕燕、江阴滨江等20个特色示范段串点成线、连片成带,带动了沿江整体环境提升。

  从长江大保护江苏段的生动实践中我们深刻体会到,如果不是习近平总书记力挽狂澜、扭转航向,如果不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持续推动,现在长江江苏段的生态环境将难以想象,更不会有目前沿江两岸水清鱼跃、草长莺飞的勃勃生机和江苏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势头。我们将按照总书记在南京座谈会上提出的长江经济带“五新”“三主”定位要求,坚持久久为功,持续深入推进,唱好新时代“长江之歌”,让长江母亲河不断焕发生机活力、泽被子孙后代。我们热忱邀请大家常来江苏,感受新时代的“春江花月夜”。

  央广总台记者:江苏数字经济发展走在前列,前不久召开了专题会议进行部署。请问,江苏在加强数字赋能、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方面采取了哪些举措?

  许昆林:谢谢你对江苏数字经济发展的关心关注。数字经济是个“新赛道”,也是江苏转型发展的关键增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发展数字经济,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阐明一系列创新观点、作出一系列战略部署。江苏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落实,在谋划推动上突出“三个一”:

  明确一个目标定位,即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3.5%左右,2035年数字经济整体发展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建立一个推进机制,即“领导小组办公室+专项行动小组+高端智库”的推进机制。

  构建一个政策体系,即数字经济发展“指导意见+三年行动计划+专项行动推进方案+年度工作要点”的全链条政策体系,制定数字经济促进条例。去年全省数字经济规模超过5万亿元、占全国11.8%,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0.3%,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连续七年保持全国第一。

  一是着力推进产业数字化。连续6年举办世界智能制造大会,通过典型示范、政策引导,鼓励先进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大型平台输出“智慧脑”,带动大量中小企业拥抱“数字”、走上“云端”。上半年全省有2.2万家规上工业企业启动实施改造,计划用3年时间5.7万家规上工业企业全覆盖实施智能化、数字化改造。比如,博世汽车——全球知名智能交通技术供应商,这家企业在苏州有一座全球“灯塔工厂”、两个省级智能车间、近200名工程师,先后为240多家企业提供咨询诊断服务和升级改造支持。

  二是着力加快数字产业化。抓住数据和数字技术两个关键要素,深入实施数字核心产业加速行动,做大做强集成电路、软件服务、物联网、信息通信等优势产业,积极培育人工智能、区块链、未来网络、量子信息等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打造更多高能级科创平台,引领支撑数字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

  三是着力提升数字化治理服务水平。制定实施数字政府建设22条意见,扎实推进“一网通办”“一网统管”,着力打造“苏服办”,目前已汇聚各类政务事项190万项,92.5%的审批事项可网上办理。

  四是着力强化数字基础设施支撑。大力推动能源、交通等传统基础设施智慧升级,加快建设新型数字基础设施,今年7月底5G基站达16.6万座,实现各城镇地区全覆盖。

  面向未来,我们将持续打造发展数字经济的优良生态,努力让一切有利于推动数字化发展的理念做法都能在江苏找到最合适的土壤!一切有利于促进数字经济企业成长壮大的举措办法,都能在江苏得到最坚定的支持!

  新华日报记者:江苏素有亲商安商富商的优良传统,近年来虽然受到国际局势变化特别是新冠疫情的影响,但江苏实际使用外资仍保持较快增长,保持很强的投资吸引力。请问江苏在优化营商环境、打造具有吸引力和竞争力的投资目的地方面是怎么做的?

  许昆林: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优化营商环境重要论述和中央决策部署,制定实施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优化营商环境行动计划,推动营商环境不断向好向优,连续3年位列“营商环境最佳口碑省份”。主要围绕“三个显著提高”来抓:

  一是显著提高“放管服”改革协同度。围绕“审批速度更快捷一点、办事流程更方便一点、解决问题更靠前一点”,累计取消下放调整行政权力事项1344项,省政府部门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精简76%。在全国率先出台促进政务服务便利化条例,打造12345政务服务热线“总客服”,构建全省政务服务一张网,省市县乡村五级政务服务体系实现全覆盖。持续深化“不见面审批”改革和“一件事”办理模式,推动政务服务“跨省通办”、线上线下融合发展。这里讲两个案例。一个是关于重大项目审批。去年签约的淮安中天钢铁精品钢帘线项目,最短时间完成“五证联发”,仅用100天左右的时间就实现了开工建设,比正常时间缩短近一半。一个是关于用地审批。对用地审批事项进行流程再造,对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建设用地等审批事项全面简化流程,审批时间最多压减了80%、最少也压减了45.8%。

  二是显著提高市场对外开放度。去年进出口总额达5.2万亿元,十年累计吸引外资超2400亿美元,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392家投资落户江苏。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特别是新冠疫情的影响,很多外资企业依然看好江苏、加码江苏、深耕江苏。比如德资企业巴斯夫公司先后在江苏增加再投资8.82亿元,累计办理利润再投资递延纳税10次,不断扩大在苏的石油炼化及衍生品产能。

  三是显著提高市场主体活跃度。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精简涉企经营许可,企业开办实现线上办理1个环节、平均用时压缩至1.51天,全省市场主体总数达1380.7万户、是2012年的2.7倍。先后出台“苏政50条”“苏政30条”“苏政40条”“苏政办22条”等一系列纾困解难举措,2020年以来累计退税减税降费6954亿元,努力让当下的营商环境成为未来的发展优势。

  我们将聚焦“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世界一流”目标,多维度、立体化、全方位推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努力在打造综合最优的政策环境、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高效便利的政务环境、公正透明的法治环境、亲商安商的人文环境上实现新提升,让一流营商环境成为江苏经济发展新变量、对外开放新标识、区域竞争新优势,让江苏成为全球最具吸引力和竞争力的投资目的地之一。

  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记者:江苏是工业大省,也是农业大省,不仅端稳了全省8500万人的饭碗,而且为全国粮食安全作出了贡献,习近平总书记称赞“这对一个东部沿海省份来讲很不简单”。请问,江苏是如何做到的?

  吴政隆:谢谢你的提问。你能关注到江苏是一个农业大省,我很高兴。讲到江苏,大家首先会想到是一个经济大省、工业大省,还会想到是一个文化大省、开放大省、人口大省,往往会忽略江苏还是一个农业大省,而江苏是名副其实的农业大省,自古以来就是“鱼米之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党中央重大部署,坚持把“三农”工作摆在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坚决扛起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政治责任,坚持党政同责,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全省粮食总产连续8年稳定在700亿斤以上,去年粮食总产达到749.2亿斤、创历史新高;今年夏粮产量达到280亿斤、比去年增产了3.9亿斤,秋粮播种面积比去年增加了8万亩,全年粮食产量有望再获丰收。作为一个拥有8500万人口的东部沿海省份,我们不仅端牢了自己的饭碗,还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江苏贡献,总书记予以充分肯定,说“这对一个东部沿海省份来讲很不简单”。

  让全省8500万人吃饱吃好、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贡献,在总书记称赞的“很不简单”背后,我们主要做了“三篇文章”。

  一是做好耕地“保数量”和“提质量”的文章。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采取“长牙齿”的耕地保护措施,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我们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5844万亩永久基本农田划定任务,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600万亩。“十四五”期间,我们还将投入340多亿元改造提升,建设5000万亩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吨粮田”,努力实现1000亿斤左右粮食综合产能。

  二是做好“科技”和“种子”的文章。充分发挥江苏农业科技创新实力较强的优势,加强农业科技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集中力量和资源,加强种业“卡脖子”技术攻关,培育出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努力实现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十年来,共选育主要农作物新品种600多个,其中有17个水稻品种列入农业农村部超级稻名录、占全国的1/8,良种对粮食增产贡献率超过45%。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0.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10个百分点。

  三是做好“专业化”和“机械化”的文章。着眼解决“谁来种地、怎样种地”的问题,着力推进农业生产专业化、集约化、机械化。大力培养造就高素质职业农民队伍,大力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全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达23万个。实施农业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推进、农机装备智能化绿色化提升“两大行动”,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5%,为粮食连年丰产丰收提供了强有力的装备支撑。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我们将更高水平统筹推进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更加有力保障好粮食安全和重要农副产品供给,不断满足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努力建设新时代鱼米之乡。

  江苏广电记者:之前有幸参加了“沿着高铁看江苏”主题采访团,“轨道上的江苏”建设激起的发展活力让人印象深刻。请介绍一下江苏在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方面的做法和进展。

  许昆林:感谢你对江苏交通事业的关心。十年来,江苏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交通运输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和党中央建设交通强国的重大战略部署,把建设交通强省、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作为全局性重点工作加以推进,“轨道上的江苏”“水运江苏”已成为江苏交通的闪亮名片。主要做到“三个坚持”:

  一是坚持补短板,加快完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第一,着力构建“轨道上的江苏”。十年前全省高铁里程仅627公里,13个设区市中仅6个通高铁。我们把铁路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主战场,成立省铁路集团,推进“三纵四横”铁路主骨架建设,高铁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去年底运营里程已达2212公里,由全国第14位跃升至第3位,12个设区市通上高铁,所有设区市全部通上动车。第二,加快建设过江通道。十年前全省过江通道仅9座,严重制约了生产要素跨江快捷流动和南北协调发展。我们按下过江通道建设“快进键”,到去年底过江通道达17座,目前还有8座在建,推动更多“天堑”变“通途”。第三,大力提升民航运输能力。组建东部机场集团,不断优化机场布局,加密民航航线,着力打造协同联动的世界一流机场群,去年底旅客、货邮保障能力比2012年分别增长1.9倍和2.7倍。

  二是坚持扬优势,更好彰显交通鲜明特色。一个是水运。江苏水域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7%、居全国之首,去年水运货物周转量占比超过2/3,水运是江苏交通的特色和优势。我们积极打造高等级内河航道网,全线贯通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整合省内港口及航运资源,去年底内河高等级航道里程、港口综合通过能力、万吨级以上泊位数、港口货物吞吐量、亿吨大港数均居全国第一。一个是公路。高速公路建设继续领跑全国,总里程由十年前的4371公里增加到去年底的5023公里,实现从“县县通”向“县城通”的跨越。90%的乡镇实现15分钟上干线公路,行政村双车道四级路在全国率先实现全覆盖。

  三是坚持促融合,切实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交通基础设施网络融合、服务融合、新旧业态等融合,推进铁水、公水、公铁、空铁等多式联运协同发展,全省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由2012年的15.4%下降至去年的13.6%,低于全国平均1个百分点。公众出行更便捷、更经济,全省城际铁路基本实现省内设区市到南京2小时通达、设区市之间2.5小时通达。

  我们将以建设部省共建“交通运输现代化示范区”为契机,更大力度推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争2025年全省高铁总里程达到3000公里以上,过江通道达到23座;更实举措满足群众高品质出行需求,努力建成“123出行交通圈”,即基本实现南京、苏锡常都市圈1小时通勤,省域设区市间2小时通达,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通达;更高标准打造现代交通物流体系,力争2025年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降至11.8%左右。相信经过全省上下共同努力,在江苏形成一个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一定会早日成为美好现实。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