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中国空间站首个实验舱发射

2022年07月24日 18:03:55 | 来源:江苏广电总台·融媒体新闻中心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7月24日14时22分,长征五号B遥三运载火箭冲上云霄,成功将我国空间站建造阶段首个实验舱--问天实验舱发射至预定轨道,我国空间站建造关键之战取得圆满成功。来看本台特派记者从前方发回的现场报道。

  【记者探访:问天升空 我国大推力运载火箭首次“零窗口”发射】

  江苏台记者郑伟说:“我现在是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在我身后可以看到,火箭的发射塔架已完全打开,各项准备工作已就绪,长征五号B遥三运载火箭正蓄势待发。”

  “五四三二一,点火!”

  江苏台记者胡於棋说:“我现在所在的位置是邻近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的淇水湾海滩,此时此刻可以看到,火箭已经顺利点火、升空,在现场游客的一片欢呼声中,火箭一飞冲天奔赴中国空间站。”

  游客说:“特别激动、特别自豪,相信我们的祖国越来越好。”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主任邓洪勤:“空间站问天实验舱已准确进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执行此次任务的长征五号B遥三运载火箭,是我国目前近地轨道运载能力最大的新一代运载火箭。此次任务中,问天实验舱需要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进行快速交会对接,因此,必须在规定时间分秒不差地发射,否则将无法到达指定位置。为此,火箭设计师团队对火箭发射前流程进行了优化,确保在点火之前有足够时间确认火箭的状态,实现了我国大推力运载火箭首次“零窗口”发射。问天实验舱发射后,将与天和核心舱对接,这也将是中国航天员首次在轨迎接航天器来访。据悉,问天实验舱能够支持开展多种类植物、动物、微生物等在空间条件下的生长、发育、遗传、衰老等响应机理研究,以及密闭生态系统的实验研究。

  【记者探访:江苏智慧助力“问天”探测苍穹】

  任务成功的背后,也凝聚着不少江苏智慧。这次航天发射过程中所采用的运载火箭,在制造时应用了许多先进技术,不少来自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科研团队。航天级轻质纳米真空绝热板,解决了问天舱保冷设备轻量化与小型化难题;定向装置油脂补加机构,实现了定向装置隔离域面的分区精准润滑;焊接应力与变形的精准调控技术,实现了5米级贮箱焊接变形小于万分之五,助力长征5B运载火箭顺利发射。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占小红说:“我们的火箭发射做到万无一失,它应力和变形的控制还是非常复杂、很艰难的,所以我们在这个过程中跟航天一院一起来实现这个目标,我们感到非常荣幸。”

  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也有不少来自江苏的年轻人,在不同的岗位上,为问天实验舱成功发射保驾护航。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技术部系统工程师尹航说:“我叫尹航,江苏徐州人,是一名90后。目前主要从事火箭发射任务过程中的通信工作。任务中我们克服了场区高温、高湿、高盐碱环境的影响,为发射场区任务的调度指令发送、图像传输、网络传输等,提供了实时、准确、无间断的保障。”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文昌指控站工程师张维说:“我叫张维,是江苏南通人。我的主要工作是技术总体工作,如果我们把火箭比作一个风筝的话,我的工作主要是协助岗位操作人员,将操控风筝的这根线给操控好,保证火箭在整个飞行过程中能顺利的到达我们的目的地,然后能安全将载荷发射升空。”

  承担长征五号B遥三运载火箭发射测控任务的铜鼓岭测控点,是火箭起飞后第一个发现并跟踪测量火箭的重要站点,被称为测控接力的“万里海天第一棒”。来自宜兴的张鹏在这里已经工作十年,此次发射任务中,他带领团队认真研究任务特点,创新性开展了无人机跟踪训练,通过光学、遥测以及雷达等设备,测量火箭飞行数据,力求做到捕得更快、跟得更稳、测得更准。

  文昌发射场指挥控制中心铜鼓岭测控站副主任张鹏说:“作为一名航天人,我将继续带领我的团队不断锤炼测控能力,勇攀科技高峰,为祖国的航天强国事业贡献一份江苏力量。”

  (江苏广电总台·融媒体新闻中心记者郑伟、胡於棋、章斌炜、李扬、沈杨、王尧、王鹏、杨国、李栋报道)

  (本条新闻版权归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