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攻“尖”,拉动发展“加速度”。今年以来,江阴克服疫情影响,加大科创攻“尖”,通过与大院名校合作共建高端科创载体,奋力打造长三角乃至全国最具创新活力的科创之城,推动一批高能级产业平台、创新平台早日落地生根。
构筑创新格局
当前,江阴市正全面推进“科创江阴”建设,构筑“一湾一谷一区一港”创新格局。其中,“一港”即在临港经济开发区依托南京理工大学(江阴校区)建设长三角(江阴)数字创新港。前不久启动建设的中法(江阴)科创园就位于“一港”之中,是政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综合性项目,将建设中法科技园、中法产业园和法国学术文化交流中心、法国时尚及艺术中心、法语系国家贸易服务中心“两园三中心”。
△长三角(江阴)数字创新港
中法(江阴)科创园的建设,标志着江阴临港开发区、南京理工大学、法资企业三方合作迈出崭新步伐。长三角(江阴)数字创新港负责人周宏说,地处江阴北部的临港开发区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高校资源,借由中法(江阴)科创园等项目的建设,园区、校区将组团激发创新发展新活力。
长三角(江阴)数字创新港负责人周宏说:”我们正加速推进中法(江阴)科创园项目,工程设计现已结束,预计9月或10月正式施工。为实现竣工即投运的目标,中法(江阴)科创园采取边建设边项目洽谈的模式,目前,法国达索(江阴)数字创新中心项目、法电综合能源开发项目已陆续入驻。”
下阶段,江阴将以南京理工大学(江阴校区)中法工程师学院为支撑,以长三角(江阴)数字创新港、中法(江阴)科创园等为载体,提升服务、引进外资企业的能级,吸引更多优质项目入驻,助推外资企业在航空航天、数字孪生、智能制造、精密仪器制造、新材料等优势领域与江阴本土企业开展全方位合作。
做强科创生态
除了放大南京理工大学(江阴校区)的创新效应,江阴还牵手武汉大学建立武汉大学长三角科技创新中心,做强科创生态,近万平方米的科创载体主要为武汉大学师生校友提供科研、中试等服务。正式运营半年多来,武汉大学长三角科技创新中心紧盯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高端装备等领域,用好武大科创资源、校友资源,推动一批科技人才项目尽快落地。其中,万安级二氧化碳高值资源化利用技术与装备项目、应用型原子频标产业化项目采用代建模式,由政府代建厂房,工程已在青阳镇全面启动。
政产学研一体化,为江阴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在江阴与南京理工大学、武汉大学深入探索校地合作有效路径的同时,位于霞客湾科学城的江南大学(江阴校区)一期项目建设也如火如荼,约300名施工人员不畏酷暑、坚守岗位、加紧施工,推动项目建设跑出“江阴速度”。
△江南大学(江阴校区)效果图
据悉,江南大学(江阴校区)建成后将重点围绕机械装备、电子信息、纺织、新能源等产业,开展各类人才培养,为江阴源源不断输送人才,成为江阴“向南出征,打造引领未来的创新之眼、青春之眼”的最好注脚。该项目副总经理杨奇峰告诉发布君,一期项目占地面积约457亩,建筑面积约19.5万平方米,包括行政中心楼、教学楼、图书馆等20栋建筑物。“目前,工人正在对学生食堂、学术交流中心、图书馆这3栋建筑物进行施工,其中学生食堂将在9月底封顶。一期项目预计2024年3月交付。”
从当年局部的研究院合作到如今合作办学的全面投入,在江阴,高校实现了从单一的研究成果转化到加大基础研究、培养输送人才的“角色转变”,谱写着更高层次、更大范围、更深领域的校地合作新篇章。高水平大学的引入必将有力促进尖端科研技术的发展,江阴要打造科创之城,需要更浓厚的科研氛围,大学的集群恰恰能实现这一点。
记者锐评
构筑集聚优秀人才的科创新高地
科技创新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基础研究积累、政产学研紧密合作等缺一不可。现阶段,江阴既有研究型大学,又有应用型项目,正逐步实现研究与产业的结合,促进产学研转化。
当前,以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叠加,对江阴市科技创新和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三链融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新驱动的本质是人才驱动,江阴要持续探索更高层次、更大范围、更深领域的校地合作,打造科技人才高地和一流科研创新高地,加快实现科技高水平自强自立,为“科创江阴”建设注入澎湃动能;要塑造宜居乐业人才生态,政府和用人单位尽快建立、细化和落实科技人才科研成果所有权制度,激发人才及其团队的创新活力,高质量集聚全国乃至全球的优秀人才,从而高水平引领创新链、产业链的融合发展,尽快抢占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来源:江阴市融媒体中心 编辑/张泉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