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新时代鱼米之乡】泰州姜堰小杨村:“新农人”领跑乡村致富路

2022年07月23日 19:08:44 | 来源:江苏广电总台·融媒体新闻中心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泰州市姜堰区三水街道的小杨村,通过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增强农村的吸附力,培养了一大批“新农人”在这片热土上创新创业。7月23日的《行走新时代鱼米之乡》,一起看看他们的故事。

  水网纵横、土地肥沃,泰州姜堰小杨村有着传统的里下河风貌,过去十年,承载村民生计的这一方良田,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耕种方式之变,也见证着百姓生产生活模式的巨大变迁。

  泰州姜堰区小杨村家庭农场主卫泽明说:“这块地都是我们的,我总共种了400多亩地,平常打理全是我们夫妻两个,在十年前我们夫妻俩一年能忙十亩田就不简单了,现在农业机械化程度发展的快,现在叫‘无人农场’。”

  老卫是村里的种田能手,他告诉我,十年前,小杨村还是一个房屋破旧、交通闭塞的空心村,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田地严重抛荒。为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在党委政府的引导支持下,村集体将耕地化零为整,分配给承包农户,作为家庭农场主进行耕作,还兴建了家庭农场服务联盟,为大家提供机械化服务。

  “这里是家庭农场服务联盟机具部”,卫泽明说。记者问道:“所有的农场主都可以共享使用吗?” 卫泽明回答:“可以共享使用 ,也就是新承包农场主,不需要花这么大的钱去投资购机具,这样就节本增收。”

  从育苗、插秧、植保,到收割、加工、烘干,从无人机遥控到导航设定、远程监控,老卫熟练掌握了各种农机设备的操作技能,这让他有了扩大种植规模的底气,当年的“老农机手”也变成了一名地道的“新农人”。耕地农场化、农民职业化、种田机械化,在农业科技和政策利好的加持下,村民们加入家庭农场的热情可谓空前高涨,花卉农场、果蔬农场、特色水产农场以及旅游主题农场也相继应运而生。

  江苏台记者尹美又:田野、小河、水车,还有这灰墙黛瓦、枕水人家的水乡民居,仿佛在我们眼前展开了一幅乡村山水画,将清雅的水乡风味与热闹的烟火气息尽数融入,让大家充分领略泰州姜堰小杨村的特色田园乡村风光。

  文化创意嫁接传统村落,结出的是美丽经济的硕果。眼前的这个年轻人正是第一批播种创意的“新农人”,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的他,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创建“乡遇”手工工作室,充分挖掘乡土文化内涵,发展文创产业,还带着村民举办溱湖十八灶厨娘大赛,让游客留住味蕾记忆,并帮助大家改造民宿、农家乐,让原本破旧的房屋变成了梦想中田园生活的样子。

  泰州姜堰区小杨村党总支副书记王政说:“我想把文化创意带入乡村,助力乡村游的提档升级,通过开展系列的特色活动,设计网红打卡点,吸引我们的村民回乡市民下乡,拉动我们乡村进一步发展。”

  更为欣喜的是,受到感召,村里返乡创业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汇聚成激活村庄的内生力量,从特色种养殖到露营经济、电商直播带货,一大批“新农人”用新场景、新业态、新体验,让农村潮起来、火起来。在小杨村,马术俱乐部、研学游基地、创意集市等文旅项目层出不穷,唤醒人们对乡村的向往,每年吸引20多万游客纷至沓来。

  外地游客说:“它有乡土气息,也有时尚感,都很美。我们在这边拍了很多照片,吃的玩的都很开心。”

  产业结构的丰富多元,带来了收入结构的丰富多元,如今的小杨村,家家吃上“产业饭”,处处可见“新农人”,蓬勃发展的产业给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创富机会。土地流转+务工收入、船舶运输+民宿经营、家庭农场种养殖+村集体分红……各种加法,鼓起了村民的钱袋子、加出了百姓的好日子。

  泰州姜堰区小杨村青年创客陈燕说:“包了几十亩地种植玫瑰,每年也有二三十万的经济收益,我感觉年轻人只要找准方向,在农村还是大有可为的。”

  泰州姜堰区小杨村党总支书记卫正晔表示,下一步还将加大村企共建,加大乡村旅游发展力度,带领大家同奔共富路,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

  (江苏广电总台·融媒体新闻中心记者/尹美又 杨帆 供片台/姜堰台 编辑/刘琳)

  (本条新闻版权归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