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上午,“苏教名家”培养工程南京大学学术周继续为与会的各位校长和老师带来精彩课程。本次讲座由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秉文书院院长周宪主讲,讲座的主题为《科学和艺术:差异与融通》,由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员成洁主持。
图 | 主讲人周宪
图 | 主持人成洁
周宪教授从科学与艺术、科学中的审美、艺术中的科学这三个视角对六大主题进行了详尽的阐释。六大主题分别是艺术与科学的关系、爱因斯坦个案分析、科学中的审美赋能、科学家的审美表达、科学素养中的审美、科学融通教育理念。周教授指出艺术与科学是共存关系,不应做对立区分,美即真,真即美。周教授通过爱因斯坦个案的分析指出艺术和科学基本观念是一致的:美,秩序,和谐,纯粹。科学中的审美赋能包括驱动功能、启悟功能和认知功能。从科学共同体与范式看科学家审美表达的重要性,科学素养强调提升青少年科学素养旨在使人过上有趣的、有责任感的和有意义的生活,是一种内在的善。科学融通的教育理念包含科学与艺术的融通、从通识教育到美育、跨学科教育与美育参与等。
周宪教授从科学与艺术这两大人类视若珍宝的财富出发,谈及二者的差异和融通,讲座中不时穿插着有趣的故事,其跨学科的学术思维受到与会老师们的一致赞叹。会后学员们纷纷表示,周宪教授的讲座带来了新的思考角度,提醒着大家在教育中把握好学科教育和审美教育的关系,探索更为科学完善的育人之路。
来自常州市第五中学的张志勇老师表示,再一次走进学术殿堂,聆听周教授的报告,一样的醍醐灌顶:从爱因斯坦的音乐品位与科学观念、玻尔与立体主义绘画的故事中,感悟到的是科学艺术融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爱美”之心的驱动功能,审美的认知功能、科学家的审美表达等,表达的是审美赋能的价值认同;从工具理性走向价值理性,凸显的是打通学科间壁垒的紧迫性;而学科教育中加大美育参与、科学教育中引入人文资源、推进科学教育的“浪漫理解”等,却是实实在在的科学、艺术与人文间融合互通的实施策略与路径。科学求真、人文趋善、艺术唯美,实现真善美的辩证统一势在必行;然而跨学科实属不易,面对教育关切,我们需要勇毅前行,更要相信“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
连云港高级中学教师发展部主任陈维谈道,周宪教授上午关于科学与艺术的讲座,内容丰富、哲理性强、启发性大、思维含量高,每一句话都能引发我们深度的思考。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在自然史或生物学等领域,呈现另一种美:多样性、差异性、复杂性和有机性,其理论并不是诉诸数学表达,而是重建因果关系和历史发展脉络”。这种“浪漫的美”指引我们在科学教育中要重视和加强科学史的学习,通过关联性教学,在对科学史的阐释与传递中体悟科学方法、人文特性和艺术思维。挖掘科学史中的“人性”因素,而非仅仅关注科学技术本身。在此基础上,重现知识的发生过程,并通过“言说、显示和体现”等形象方式来陈述或表现。
江苏省泰州中学副校长许志勤表示,周教授从艺术与科学的关系、爱因斯坦个案分析、科学中的审美赋能、科学家的审美表达、科学素养中的审美、科艺融通教育理念六个方面,用丰富的案例和严谨的结构阐述了科学和艺术的关系。周教授的报告给了我们全新的认识视角,更加深刻理解科学与艺术的关系。科学和艺术都源于自然,都是人类认识和探求自然真善美的手段,也许路径不同,但科学和艺术总会在山顶重逢。作为一名中学化学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要强化科艺融通的教育理念,努力探寻学科融合的实践路径。
来自连云港市教育局教研室的马敏老师说道,在很多人的观念中,科学与艺术,是两个相背的方向。科学求真,艺术求异;科学趋简,艺术趋繁;科学求统一的规律方法,艺术求特立独行、标新立异,这也确实是科学与艺术的表象,所以也长期主导了人们的思想。今天听了周老师的讲座,让我深刻理解科学与艺术既有差异,也有融通,但是二者最终都体现了人类的创造力,都追求真与美的高度统一。数不胜数的经典名画中,都或多或少体现出科学元素,而科学内部呈现出的世界又体现出无与伦比的极具创造性的美!教育工作者所从事的工作,既要去伪存真,又要追求异彩纷呈,我们的最终目标是能达到真与美的和谐统一,恰似科学与艺术的差异与融通。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夏广平谈及听课的感受时表示,学习了周宪教授《科学与艺术:差异与融通》的讲座,他更加深刻的意识到作为一名理科教师,应当理解科学与艺术相互交融的关系,在日常教学中,从概念到行动,从形式到内容,从课程到文化,以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和内涵丰富的教育活动,引导学生追寻真理而倾心向善,品科学之美、赏艺术之美、悟生命之美和展道德之美。
镇江市丹徒区上会中学校长王华表示,聆听了周宪教授的《科学与艺术:差异与融通》,有感于一位美育大家的主动跨界,不禁令人深思:一、培养完整的人,教师需要有跨出去的勇气。尽管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方案明确要求中小学教育需增加跨学科学习,但囿于教师的惯性舒适区,教师缺乏跨的勇气与胆略。其关键是我们未曾真正意识到跨的育人效果,今天周教授的报告便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视窗。二、落实跨学科学习,教师需要有整合学科内容的实践能力。周教授引经据典的报告,让我们看到了他对科学与艺术学科的深入研究与深刻理解。基于此,才能生发出整合学科内容的智慧,从而带领学生开展跨的实践。
专家简介
周宪,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秉文书院院长。主要研究领域有美学、艺术理论、文学理论和文化研究等。著有《作为人文学科的文论与美学》(2019),《艺术理论的文化逻辑》(2017),《美学是什么》(2015),《文化表征与文化研究》(2015),《视觉文化的转向》(2007)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教育部重大招标项目,曾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第七届国务院学位办艺术学理论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社科基金哲学组评审专家,中华美学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中外文论学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