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暑期都是溺水高发期,需要我们格外警惕。入夏以来,全国多地相继发生溺水事故,不幸溺亡时有发生,令人扼腕叹息。夏季“隐形杀手”究竟藏在哪里?如何有效规避其中的风险?我省各地有关部门多措并举,全过程加强对溺水事故的防范处置。
小竹竿发挥大作用,关键时刻能救命!
7月9日早晨,南通海安市滨海新区五凌村一名八旬老人失足掉入河中。当时,邻村五虎村的党总支书记蔡小勤恰巧经过,听到老人的呼救声,他赶紧跑往河边。“当时河流比较急,河水比较深,如果下水救援的话,也比较危险。”蔡小勤回忆说。
蔡小勤急忙将岸边布置的“救援竹竿”的一端递给老人,让他的头部浮出水面。两位热心村民也撑着小船参与救援,整个过程只花了五分钟。“有了这个‘救援竹竿’以后,心里就有了一种安全感,小竹竿发挥了大作用!”蔡小勤表示。
蔡小勤所使用的“救援竹竿”是公安部门放置在河塘岸边的。7月以来,海安市公安局全面实施“救援竹竿”特别行动,每个派出所辖区至少布设1000根这样的“救援竹竿”,全市水域布设不少于1.2万根。目前,这一做法已在南通全市以及盐城等地进行了推广。
7月13日,盐城市公安局盐都分局初步开展“救援竹竿”布设行动,民警在辖区桥梁、闸口、经常有人下水游泳或钓鱼缓坡等易发生落水的重点区域,张贴防溺水安全提示,投放了600多根溺水“救援竹竿”。
盐城市公安局盐都分局盐渎派出所教导员江乾舟介绍,“救援竹竿”是竹制材料,长5米,重大约4公斤左右,上面贴有“溺水救援,请勿占用”的蓝色专用标志。一旦有人落水,周边群众可以第一时间递上“救援竹竿”,把落水者拉上岸的同时,也降低了施救者的溺水风险。
接下来,盐都警方还将在全区所有村镇、街道继续投放5000根“救援竹竿”,让“救命杆” 分布范围更广,切实筑牢防溺水“安全网”。“ 首先我们会对辖区的河道、桥梁、闸口处一一调研,然后结合接报的相关警情,和网格员、村干部沟通,对每一个‘救援竹竿’的投放位置都会进行深入的研究。”江乾舟告诉记者。
同时江乾舟也呼吁:溺水“救援竹竿”是一道保险,更是一种警示,每根“救援竹竿”都是生的希望。市民在生活中应规范使用,不能随意占用,确保小竹竿能发挥大作用。
除了设置“救援竹竿”提高涉水救援能力外,各地公安部门还建立了与消防、120等职能部门,以及蓝天救援队等社会力量的联动响应机制,确保溺水防范救助举措更迅速、更精准。
建立奖励“吹哨人”制度,预防溺水意外发生
在生活中,如果能及时发现相关安全风险,就可以有效防止溺水事故的发生。近期,连云港和宿迁两地警方联合教育部门、见义勇为基金会发布了地方性的奖励制度,市民如果发现未成年人落水存在生命危险,能够正确施救,避免危险发生的,经核实后有关部门会给予奖励。符合见义勇为情形的,还会按程序申报见义勇为表彰奖励。
“现在暑假孩子有时候可能会偷偷跑出去玩,作为家长我是非常担心的。出台这个机制后,相关市民要是举报了,不仅公安机关给他们奖励,我觉得我都想给他奖励了。这个机制说到底还是保护了我们自己的孩子,我觉得非常好,也非常支持。”宿迁市民戴情说。
此次溺水举报奖励制度还有一大创新,就是发现无成年人陪伴的未成年人在河流、湖泊、池塘、水潭等水域内游泳、戏水、捉鱼等情况,及时拨打110并教育制止的,每次也将视情况给予相应奖励。连云港市见义勇为基金会副理事长张祝好表示,此次出台的地方性奖励制度,旨在建立奖励“吹哨人”制度,营造全民预防未成年人溺水的氛围,发动广大群众加入防范未成年人溺水的行动中来,为广大青少年创造安全的成长环境。
强化安全教育,抓好源头管理
当然,防范溺水事故发生,更要从源头抓起。暑假期间,我省各地有关部门依托主流媒体、网络平台和基层宣传阵地,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防范宣传活动,特别是会同教育部门和学校开展有针对性的防范宣传,传授防溺水安全小常识。同时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监管机制,提高青少年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徐州市大龙湖旅游度假区消防救援大队文博园消防救援站孟子豪提醒,预防溺水事故发生家长应做到“四知道”:孩子去哪里、孩子做什么、孩子和谁去、孩子何时回来。如果孩子想和小伙伴去野外玩水,一定要及时当面阻止。如果孩子在外没有及时回来,要立即去寻找。此外,对于孩子来说,应该在监护人带领下游泳,不要独自在河边、池塘边玩耍,不要去非游泳区游泳。
(来源:江苏新闻广播/王德俭 通讯员/苏锦安 王健 王晶晶 倪中硕 南通台 宿迁台 徐州台 编辑/汪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