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高温下坚守的江苏地质人!

2022年07月15日 14:10:01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连日来,江苏多地进入“烧烤”模式,烈日酷暑下,很多平凡的江苏地质工作者坚守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在高温中尽职尽责、默默奉献,高温下的坚守和付出,是他们对地质使命的责任担当。

  在盱眙地区玄武岩矿产增产固碳与生态效益评价试点项目现场,省地调院技术人员王少华、王一剑一早就来到了田间的采样点,对布设完成的土壤溶液采样器进行气密性和有效性检查。作为全国首个玄武岩矿产固碳试点项目,25亩的项目现场布设着96套采样器,仅仅走一圈,就需要3万多步,田间地头没有遮挡,常常出门没多久,已经汗流浃背。省地调院的技术人员已经在这里奋战了半年多时间,他们将探索利用玄武岩加速风化改良土壤、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封存二氧化碳的可行性,评估其生态效益,力争建立可推广应用的玄武岩增产固碳模型和技术方法体系。“这样的天气,确实工作很艰苦,但是就和土地里的作物一样,不经历现在的阳光,就等不来丰收的喜悦。”王一剑说。

  “这样的温度还天天去爬山的,估计也就我们了。”省地调院技术人员王亚山笑谈,为保障全国第一次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如期完成,省地调院地质灾害风险普查项目组仍坚持奔波在山林间。烈日骄阳下,队员们在各个地质灾害隐患点上开展调查核验工作,走访询问、拍照记录、认真测量,他们一丝不苟地完成着野外工作。汗水湿透了他们的衣服,白色盐渍清晰可见。一想到这些工作能降低群众遭受地质灾害带来的风险,他们选择了默默坚守。面对高温,他们说“用一身汗水守护一方平安,很值得。”

  连续的高温天气,对于日复一日的地下空间监测工作,无疑是一场体能和意志的双重考验。南京江北新区中心区地下空间一期项目是我国最大的地下空间综合开发项目,地质一队的基坑监测团队正全年无休地开展监测工作,他们负责的片区占地13万平方米,一共设置了近2000个测斜、沉降、水位等监测点位。这几天早上7点,地表温度就已经是30多度,他们背着15公斤的设备穿梭在各个点位上,进行二等水准、水位、测斜、支撑轴力等多个监测工作,衣服干了湿,湿了干,这支平均年龄25岁的年青团队正在“烤”验下茁壮成长。

  “我们现在都是一大早就进山施工,趁着温度还没上去,把强度大的工作先干了,然后再进行精度作业。”走进南京市江宁区白头山的深处,就能看见一群地质人忙碌的身影。二七二队承担的多金属矿普查项目正在紧张作业,施工人员正在抓紧时间进行探矿深沟挖掘,“找矿是地质人的本,我们现在的工作条件和老一辈地质工作者比,已经好很多了。”项目负责人一边擦汗一边说。在这块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已经布置了槽探1000平方米,钻探800米,初步发现铜矿化点2处,铜矿体3条,目前各项工作进展均已过半,有望在年底完成全部工作。

  在长江江阴岸段,地质工程公司设计并实施的 “长江江阴岸段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价”项目正按计划开展野外调查工作。虽然天气炎热,但项目组成员却时刻守在钻孔边,“地质调查要通过原始岩心分析判断第四纪沉积层序、地质年代、水文地质等情况,这就需要我们时刻守在钻孔边上,第一时间进行采样、编录和现场分析。”项目组成员李健介绍,3个小马扎,9套编录本,110盒岩心箱,就是他们的阵地。目前项目已经完成野外作业260米,编录资料4万字,通过后期对数据资料的进一步研究,将为长江沿岸环境保护和合理开发提供规划依据,更好地支撑地方经济建设持续高质量发展。

  “面朝黄土背朝天,火辣辣的太阳晒红了脸。”海洋院掘苴和通州湾盐碱地项目技术人员陈澎军说。在如东掘苴垦区一望无垠的盐碱地上,刚刚种植的秧苗正在阳光下成长。近期掘苴垦区三期外向型农业开发区盐碱地改良项目也已顺利开工,项目人员铆足干劲开好局。海洋院盐碱地改良团队化身“地质农民”,将地质技术和农业技术相结合,精耕盐土农业前端,开展土壤改良工作,为地方政府提供了五千余亩新增耕地指标,有效维护了国家耕地保护,保障了地方粮食安全,为区域生态环境提升、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江苏地质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背后,是一位位江苏地质工作者汗水的浇铸,他们以实际行动,在山水林田湖草间践行着爱岗敬业、忠于事业、服务发展的誓言。向每一位江苏地质人致敬!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刘聪琳 编辑/沈源)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