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科研团队对中晚侏罗世卡拉划蝽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中晚侏罗世划蝽独特的携卵行为。该发现证明昆虫母性关怀的适应行为至少可追溯至中侏罗世,将昆虫育幼行为的直接证据提前了近4000万年。
卡拉划蝽是中晚侏罗世道虎沟生物群中的代表类型,科研团队在157块卡拉划蝽化石中识别出30块携卵的雌性成体,并利用多种技术分析手段,对卡拉划蝽进行了功能形态学综合分析,发现卡拉划蝽部分雌性个体的左中足胫节上可见约5–6排紧密排列的、每排约6–7个长度为1.14–1.20 mm的卵,由卵柄附着在胫节上。雌性携卵个体的左中足胫节较其右中足胫节以及雄性个体的中足胫节更粗。
本研究推测道虎沟生物群中大量蝾螈所造成的捕食风险和周期性的食物来源使卡拉划蝽面临巨大的生态压力,携卵行为可能反映了卡拉划蝽对栖息地生态环境的适应或对古湖泊生态系统变化的响应。卡拉划蝽的携卵行为可在孵化过程中为卵提供物理性保护并有效防止卵的干燥和缺氧,对其演化和繁殖具有重要意义。
以足携卵的育幼策略尚未发现于其他现生和灭绝的昆虫类群中,但在水生节肢动物中并不少见,其化石记录可追溯至寒武纪早期的澄江生物群中。但以一侧的足携卵的行为则属孤例。研究凸显了中生代昆虫多样化的、鲜为人知的育幼策略,有助于理解昆虫育幼行为的演化和适应意义。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吕莹莹 编辑/李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