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狄宣亚
(作者狄宣亚,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本文系荔枝新闻客户端、荔枝网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近日,据媒体报道,浙江有十几家博物馆或纪念馆对于曾经感染过新冠病毒的人员在预约参观时有一些歧视性规定。健康承诺书上赫然写着,“本人不是已解除隔离的无症状感染者”以及“本人不是已治愈的新冠确诊病例”。
其实不仅在浙江,前几日广东某剧院也曾发布拒绝“已治愈出院的确诊病例”入场的相关规定。在引发舆论争议后,该剧院在网上公开道歉,将原有的措辞更新为了“尚在居家健康监测期内的已治愈的确诊病例”。
至于为什么会出台这类规定,背后的原因不难想象。博物馆、剧院这类公共场所人员流动性大、接触面广,一旦发生传染事件势必会对正常经营造成影响。此外,部分人对于新冠的恐惧并未随着我们对于病毒的深入了解而消弭。
但是,作为面向全社会开放的公共场馆,仅因为“怕麻烦”或畏惧“阳过”的心理就采取“一刀切”的管理方式,既违背科学抗疫的精神,也会对新冠康复者造成衍生伤害,于法无据,于理难合。
一方面,国家层面未曾发布任何相关规定,限制已治愈的新冠肺炎感染病例进入公共场馆。《传染病防治法》也明确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歧视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另一方面,此类规定从防疫角度也并无任何科学性可言。6月28日公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指出,无论有无呼吸道症状,当核酸检测Ct值≥35时,无需管理和划定密接者。即只要符合标准,即使是“复阳”患者也不会造成传播风险。国家卫健委也多次指出,新冠康复者“能够像正常人一样生活,不会造成感染他人的现象”,“要关注、关心和关爱出院患者”。
目前,新冠阳性康复者会在防疫软件上有痕迹显示。有专家认为,数字化的手段不该成为歧视“帮凶”,个人核酸检测呈阳性的信息,本质上属于个人隐私,除疫情防控部门外,其他单位或个人不应该从公开渠道便能查询。也有专家建议,可以考虑隐去新冠阳性康复患者的过往核酸检测信息,从源头上阻断此类歧视性行为的发生,这既是对阳性康复患者权利的尊重,也是对他们应有的保护。
疫情防控固然不可有丝毫松懈,但过度防疫乃至歧视性防疫规定也要坚决避免。新冠康复者也是疫情的受害者,社会理应给予更多的同情与关怀,而非拒绝和冷漠。让他们拥有正常人的生活、正常人的工作,同样是疫情过后社会经济恢复正常运转的体现。这既需要全社会的关爱和包容,也需要相关政府部门加强执法监督,防止新冠康复者受到二次伤害。停止对“历史有阳”者的歧视,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