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数字化、制造数字化、治理数字化、文化数字化……纵观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产业,数字无处不在。
数字经济也已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抓手。为了抢占数字发展新赛道,徐州出台了《徐州市数字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2022-2024年)》,全面谋划、系统部署,着力打造淮海经济区数字经济发展高地。
数字产业化水平加速提升
数字产业化是数字经济的基础部分。《行动计划》提出,徐州要重点主攻半导体材料、设备等五大领域,同时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数字金融等新兴数字产业领域。
对于企业来说,数字的融入为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竞争力和机遇。
作为数字经济时代重要的算力基石,能否突破芯片制约非常重要,而芯片的核心材料,光刻胶能否实现“自给自足”又影响着芯片制造产业的发展。
在徐州博康信息化学品有限公司生产线上,光刻胶及相关材料产品正在有序生产。自光刻胶及电子溶剂生产线数字化改造完成后,公司的生产效率提高了20%以上。
如今的博康,突破了国外技术垄断,是国内唯一生产193nm、248nm光刻胶单体和部分光刻胶的企业。在造“芯”过程中,其在领域内领军企业龙头作用日益凸显,推动着基础优势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
在集成电路与ICT、光伏等产业发展能级不断提升的同时,也推动着徐州数字产业化水平加速提升。
2021年,全市规模以上数字经济企业数量及核心产业增加值实现“双增”;电子信息产业快速成长,以徐州汉云平台为代表,支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的龙头企业营业收入持续增长;一批头部企业落地,徐州数字经济特色产业园建设加快。
产业数字化转型不断深入
除了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作为数字经济另一重要因素,也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尤其是作为传统的老工业基地,徐州制造业底蕴深厚,让数字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对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综合竞争力意义重大。
在吉麦新能源汽车的总装车间,从第一道工序开始到总装完成下线,生产一台新能源电动汽车平均只需3分钟。
智改数转之下,企业的“智慧”不仅于此:生产流程更顺畅了、成本更低了、效率更高了……
如今,数据的河流分支越来越多,“数”的智慧流淌在不同产业领域。
据了解,截至2021年,徐州累计建成省级以上智能工厂9家、智能车间70家,上云企业总数达到828家。
在商贸流通方面,徐州积极探索电商转型发展路径,先后获批省级互联网平台经济“百千万工程”重点企业5家,电子商务营业收入及互联网平台经济营业收入稳步提升。
在农业方面,徐州推进农业农村大数据建设应用,规模设施农业物联网技术推广应用比例达35%,益农信息社建成投运数达到2282个,农业数字化工作在全省考核中位居第一等次。
数字化治理能力稳步增强
随着数据在各个领域的深入,公共服务水平、群众的生活方式也在悄然改变,社会治理变得越来越高效智慧。
在沛县政务服务中心大厅,登录政务一体机系统、选择政务服务项目、点击自主申报、阅读承诺书、完善填报信息、提交申报、自主打印……从系统填报资料、提交资料到完成审核,仅用了2分40秒胡女士就拿到了卫生许可证,审批时间也由原先的20个法定工作日变成了不到30秒。
“智慧”参与审批环节,给了数据“能跑路”“跑远路”的强劲“体能”,流动的数据为政务服务提质提速,也让服务更加便捷。
城市治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数字不仅赋能了政务服务,还赋能了教育、医疗等各个方面。
目前,徐州60多家部门(单位)接入市大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互联网+政务服务”效能提升;公积金结算、异地就医等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实现淮海经济区内“一网通办”;“徐州健康通”、智慧停车系统、智慧教育云平台等智慧应用相继投入运行;自主开发“健康宝”“徐企通”等平台,有效助力疫情防控、惠企便民,城市治理更“智慧”。
信息基础设施持续完善
发展数字经济,需要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做支撑。
自2019年中国5G网络建设和商用大幕开启以来,徐州5G建设在大潮中加速奔跑,累计建成5G基站数量及互联网出口总带宽实现“双突破”。
愈发完善的基建为不断提升的数字需求和越来越广泛的数字应用场景夯实了发展地基,徐州基建在新时代也展现出新的发展活力:一批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加快;徐工汉云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造全新产品开发治理模式,夯实千行百业数字化转型核心底座;优选徐工重型智能工厂、云龙湖实验室数字化建设等,申报国家、省试点;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徐工汉云及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40G)应用范围持续增大……
架好“四梁八柱”,打造良好环境,一起期待徐州插上“数字翅膀”!
(来源:中国徐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