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目简介
长江江豚的微笑已经在长江中洋溢了十几万年,作为长江旗舰物种和生态指示物种,其生存状况直接反映了长江生态系统的健康水平。目前,长江江豚极度濒危,如果不立即采取措施,极有可能灭绝。
本项目积极响应国家“长江大保护”号召,从引领科普、助力科研、栖息地保护与修复三大方面开展长江江豚保护工作,累计带领30000余名志愿者组团队、编教材、建平台、广宣传、办夏/冬令营、开展科学考察,多次进企业、进航船、进社区、进学校、进保护区开展江豚保护宣教和科学研究,足迹覆盖5省20市,累计行程达10万公里。项目有效促进了长江江豚种群恢复性增长和长江江豚栖息地生态环境改善,推动了全社会保护长江江豚意识的提升。
二、项目特点
(一)编写科普教材,开设相关课程
团队协助渔政、海事等部门开展水上巡护,守护江豚生存家园,每年参加渔业资源增殖放流,补充江豚食物资源。通过6年努力,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江豚科普教材,在全国高校首开长江江豚保护课程,光明日报对此进行了专题报道。同时,团队牵头制定了第一套江豚科普课程标准,并参编相关科普著作,为科普宣教提供资源支撑,自主研发面向不同人群的教学资源,包括课件资源库、视频资源库等。
(二)打造微信小程序,实现多功能科普宣教
团队打造了具有长江江豚科普教育、志愿者招募和培训、文创品义卖、环境违法举报等功能于一体的“长江江豚保护志愿者联盟”微信小程序,近三年注册人数突破16万人。疫情期间,微信小程序还开设了直播功能,邀请8位长江江豚保护和长江生态保护一线工作者开展主题讲座直播,累计观看达10余万人次。团队利用“长江江豚保护志愿者联盟”微信小程序发起并组建第一个江豚科普宣讲团,带动长江流域内外7省14所高校联合开展江豚保护活动。
(三)利用微博平台,扩大项目影响
项目负责人的微博“江豚凯凯”在江豚相关微博中粉丝量最多、浏览量最大,单条微博阅读量突破20万至50万次,阅读总量近3亿次。
(四)动员大学生,成为江豚保护主力军
团队创办了第一个全国大学生江豚保护夏令营和冬令营,五年来近百所高校五百余名大学生参与其中,成为保护长江江豚的主力军。团队的科普活动实现人群广泛覆盖,特别将与长江密切相关的人群,如船民、渔民、沿江工厂工人等,作为重点宣教对象。
三、项目成果
(一)江豚种群数量增加
五年来,团队对镇江长江江豚栖息地进行直接干预,通过开展巡护监测、渔业资源补充等方式促进镇江江段江豚种群数量逐渐增加,从2017年的20头左右上升至2022年的35头左右。团队工作有效促进了长江江豚种群恢复性增长和栖息地环境质量提升,以滴水之功把江豚最迷人的微笑留在了长江,留给了世界!
(二)社会影响广泛良好
该项目实施时间近7年,在长江江豚保护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拥有雄厚的项目和团队基础,工作成效显著,以实际行动书写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实践,为留住大江豚影、助力美丽中国建设贡献了重要力量。同时该项目能够与互联网平台充分结合,在江豚保护主题微博、小程序等新媒体平台建设上取得显著成效。项目事迹被中央级媒体多次报道,多次获得国家级荣誉,产生了广泛良好的社会影响。
四、表彰情况
1.团队入围世界自然基金会湿地使者计划和一个长江项目、生态环境部“青春行”项目;
2.团队事迹入选世界自然基金会面向全球发布的文集;
3.团队执行的“一个长江”项目入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生物多样性100+全球案例”;
4.在中宣部和中央电视台共同举办的“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中,团队成员代表中国带领来自全球的大学生拍摄江豚纪录片,让世界看到长江的微笑;
5.团队拍摄的江豚照片连续五年出现在城市地铁站、公路等地,同时该照片还被用于打造江豚保护主题地铁车厢;
6.团队工作得到江豚保护主管部门——农业农村部长江办的肯定,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中国国家委员会表彰,事迹被中央级、省级媒体报道200余次,还得到三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寄语鼓励;
7.团队获得省级以上荣誉40余项,包括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铜奖、第十三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江苏省金奖,并多次获评全国和全省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