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读书会·人文地图|一览东水关,感受古秦淮

2022年06月19日 10:26:16 | 来源:江苏广电荔枝读书会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秦淮灯船歌》(节选)

  [明]汪懋麟

  秦淮五月水气薄,

  榴花乍红柳花落。

  新荷半舒菡萏高,

  对面人家卷帘幕。

  晚来列炬何喧阗,

  鼓吹中流一时作。

  火龙一道灯船来,

  众响啁嘈判清浊。

  6月18日,人文地图主讲人高峰带领会员朋友们走进南京东水关遗址公园,聆听古秦淮和东水关的故事。

  东水关遗址公园坐落于南京城东部,龙蟠中路通济门大桥西侧,是秦淮河进入南京城垣的入口,理所当然的成为了十里秦淮的"龙头"。东水头旧称上水门,始建于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32年,金陵府尹徐知诰下令扩建金陵城,金陵府城成为"高坚甲于天下"的一座大城,东水关就是在这段时期建成的。

  东水关不仅是内、外秦淮河的交汇处,古金陵城的东界,作为南京古城墙的一部分,也是罕见的城墙本体关隘,自南唐以后,历代都是极重要的都城关口,在明代,与通济门共同构筑起一段极富特点的明城墙文化。

  秦淮河是南京的“母亲河”,她孕育了金陵文明之源的湖熟文化,是南京最初城市化之所在。相传秦始皇凿方山,引龙藏浦以泄王气,形成了十里秦淮。六朝时,秦淮河极为宽阔,号称小江。唐时,因杜牧的《泊秦淮》诗句,“秦淮”之名广为传颂。

  秦淮源头有二,北源为宝华山的句容河,南源为天庐山的溧水河,二流在江宁方山埭汇合,溯流北上,经上坊门,在七桥瓮折向西,自东水关处分为内、外秦淮河。内秦淮河流经城南商贸区,成为著名的“十里秦淮”;外秦淮河环绕金陵城垣东、南、西三部分,成为南唐至明清时期的城南护城河。

  东水关,又名通济门水闸、上水门、东关头,是金陵城东极为重要的水关通道。东水关始建于南唐,五代十国时期,杨吴政权占据金陵(升州),朝中的实权人物徐温、徐知诰父子数次修筑金陵城,并沿城墙外开凿了杨吴城壕,作为护城河。秦淮河自此一分为二,并且在东、西两座城门都建立了水关,这就是东水关和西水关的由来。到了明初,朱元璋扩建金陵城垣,在东水关以北修建了通济门,九龙桥为跨护城河通往通济门的桥梁。东水关也成为大明城垣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后,东水关一直是调节秦淮河入城水量的重要关隘。

  1923年夏,散文家朱自清先生从扬州探亲后来到南京,与同窗好友俞平伯相约共游秦淮。朱、俞二人乘舟于内秦淮,逆流而东,经东水关直到杨吴城壕,沿途尽览秦淮风光。尽欢而散后,二人各自创作了同样名为《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散文,成为民国文坛上的一段佳话。

  东水关原分3层,每层11个券洞。上中两层为藏兵屯粮之用,最下层用以进水,是控制水位的闸门,正中间的一个用来通船的涵洞,以活动式铁栅替代。这种集走水控水、走人走船、藏兵防御、排水行洪为一体的城墙水关设计,堪称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建筑历史的一绝。

  “人文地图”是荔枝读书会特别推出的系列活动,主讲人围绕人文景观、历史遗址、博物展馆,带领大家在南京这座千年古城中行走、探索、思考,追寻城市记忆,触及历史脉搏,探求文化基因。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