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公路不断提档升级的同时,养护管养水平也应相应跟进。南京溧水从三年前实施农路养护体制改革以来,目前已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农路养护模式。管养水平提升的同时,也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增加了收入。
【构建“路长+护路员”管理体系 为管养农路提速】
李其武是南京市溧水区晶桥镇芝山村的一名护路员,他的巡视范围在12.15公里,每周巡查三次。如果路上发现问题,随即通过手机APP上报。之后便会有专人来处理。
6月13日,李其武在巡查过程中发现有一段路面有泥土。他立即通过“溧水交通运输行业治理APP”拍照上传。晶桥镇“路长办”的工作人员接到信息后,立即安排属地保洁人员赶往现场。1小时后,问题整改到位并通过审核。据悉,当地之前出现类似问题的时候,处理流程不但不顺畅,农路管养责权不清、管养水平不足等矛盾还十分突出。
南京市溧水区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农路科副科长翁盼说:“原来的保洁模式是由街镇在各个村子里面找两个当地群众,由他们用简单的工具进行清扫,养护质量的水平达不到最新的要求。如果农路出现裂缝、坑槽,以街镇的水平和资金没有办法做到沥青路一旦损坏立即进行维修,维修质量也达不到要求。2019年,溧水近将区、乡、村道的日常保洁委托沿线的属地街镇负责。沥青路的维修则由交运局统一招投标进行实施。”
在农路养护体制改革中,溧水区构建了“路长+护路员”的管理体系,招募了114名像李其武这样的护路员。
【打造“合作社+农户”养路新模式 为村民增收】
当地同时创建“合作社+农户”的养路护路模式。以溧水晶桥镇芝山村为例,当地合作社招募了20名当地村民成立了农路管养队,负责辖区内135公里农路的日常保洁。
南京市溧水区晶桥镇芝山村村民芮敬文说:“我到这边来上班,开洒水车每个月收入是5000多元。有一项稳定的收入,还可以照顾我自己的一家老小。”
李其军说:“养护人员有26人,主要是所在村有劳动力的村民。他们尽心尽力,毕竟是家旁边的道路。他们经过相应的培训上岗。基本上他们每年的收入人均能达到5万多元、我们各种装备比较齐全,包括三台洒水车在不停地循环作业,还有扫地车。”
目前,南京溧水区农路总里程达1300公里。通过进行农路养护体制改革,农路养护质量水平排名已连续三年位居全省前列。
农村公路三分靠建,七分靠养。接下来,南京溧水区还将因地制宜创建更多更适合自己的农路养护模式,集聚农路资源,带动农民致富。并通过经验总结,力争形成可复制推广的农路养护模式。
(田甜 谢豫 报道)
(本条新闻版权归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